阳新采茶戏:一朵质朴的山茶花
——访湖北阳新采茶戏传承人柯金华
栏目:艺缘
作者:韦丽斯  来源:中国艺术报

柯金华在阳新采茶戏《龙港秋夜》中饰演余孝武

  近日,湖北八大稀有戏种之一、阳新采茶戏《龙港秋夜》首次在北京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上演,向首都观众展示了阳新采茶戏的独特魅力。阳新采茶戏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盛开在鄂东南大地上的一朵质朴的山茶花” 。 《龙港秋夜》在京成功首演,是一次对阳新采茶戏传承与推广的极大鼓舞。

  红色题材戏曲仍然振奋人心

  阳新县龙港镇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曾在1930年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这是《龙港秋夜》所依托的深厚的历史土壤。该剧取材于当时龙港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英勇历程。男主人公余孝武是一位游击队侦察员,为掩护留在龙港领导北山游击队的政委柯兰,同敌人反复周旋,最终以牺牲成就了自己的革命信仰。

  据湖北阳新采茶戏传承人、该戏主演柯金华介绍, 《龙港秋夜》的主创团队历时一个多月,在剧本、导排、音乐、服装及舞美等方面苦下功夫,几经改良,精益求精。最终,该剧成为唯一一台代表湖北省参加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活动的作品。“ 《龙港秋夜》是一次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性结合的有益尝试。一方面,它传承了采茶戏独有的地方戏曲特色、传承了阳新沉淀的革命斗争历史;另一方面,又在继承的基础上求新求变,以‘茶歌茶舞’的形式,既保留传统采茶调原汁原味的优美曲调,也加入了民族音乐交响的磅礴气势,凸显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柯金华说。

  以红色革命历史为题材的戏曲不在少数,如何在同类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独具亮点?这是《龙港秋夜》要突破的第一道难关。柯金华认为, 《龙港秋夜》并未刻意渲染战火硝烟、枪炮轰鸣的大场面,而是找到了独特的着眼点,通过“小人物”体现“大情怀” 。故事从一个平凡的布贴女秋莲身上说起,从而牵引出复杂曲折的情节,跳脱窠臼。

  男主人公余孝武的角色设置是二十出头、清新英俊、机敏勇敢的年轻革命者形象,而柯金华与其在年龄、体型上均有一定差异。为符合人物的外貌特征,他增大运动量,严格控制饮食,瘦身十斤有余。除了形象接近,如何把握住人物性格的“灵魂” ,更是将角色演“活”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演绎余孝武身上的崇高感,柯金华曾多次到龙港纪念馆、阳新烈士陵园进行实地采风,深入了解革命烈士的事迹,并在无数次的排练中细细揣摩人物特点,不断打磨演技。

  而今,红色题材的戏曲作品仍对观众具有强大吸引力?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固然是原因之一,在柯金华看来,更重要的是“观众在欣赏戏曲中得到了红色精神的洗礼” 。剧中人物甘为革命献出热血与生命的崇高品格,具有振奋人心的时代意义。

  此外,剧中女主角秋莲用缝绣的布贴“鱼衔福莲”巧妙传递情报的情节,也体现了阳新“布贴”与“采茶戏”这两大地方民族文化元素的交融。阳新采茶戏使用的基本是阳新的地区方言,这对于首都观众而言,既是地方特色,也是理解障碍。为解决这道难题, 《龙港秋夜》团队结合当今的舞台演出实践,将台词同步展示在电子显示屏上,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与接受。

  “我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振兴信心百倍”

  柯金华七八岁时首次接触到采茶戏。当时,父母带他去阳新采茶戏剧团看戏,老一辈艺人在舞台上淋漓尽致的表演、采茶调优美悠扬的唱腔,促使年幼的他悄然坚定了学习戏曲的初心。从湖北艺术学院学成毕业后,柯金华如愿进入阳新采茶戏剧团,开始了他的戏曲生涯。虽然平时排练任务繁重,条件艰苦,但由于钟情舞台、酷爱戏曲表演,柯金华暗下决心:“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传承与弘扬采茶戏的重任。 ”

  已有26年采茶戏表演经验的柯金华介绍道,阳新采茶戏以北腔、叹腔、汉腔与四平为主要声腔,另有二十余种民间音乐小调。它虽没有大戏种的如虹气势,但声调婉转流畅,易于传唱。加之,采茶戏多以日常生活为表演内容,因此在当地广为流传,受到民众欢迎,成为阳新县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阳新采茶戏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稀有’之处,正在于它浓郁鲜明的地方特色。 ”柯金华说。

  柯金华所在的阳新采茶戏传承中心,每年均会开展“戏曲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文艺活动,多达170余场,大大拉近了采茶戏与百姓的距离,发挥了戏曲艺术服务基层民众的作用,在阳新县当地形成了采茶戏的繁荣局面,这对采茶戏的传承大有裨益。柯金华表示:“作为一名地方戏曲演员,我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振兴信心百倍。在今后的艺术生涯中,我将力争留下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