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招提寺,据说和中国有关”
栏目:文化行走
作者:文/图 阮文女  来源:中国艺术报

唐招提寺,镰仓时代的礼堂

  6月6日,日本奈良天降大雨。流经奈良西之京地区的秋筱川水流湍急,岸上是农家的菜地与水稻田,一派田园风光。

  据说,日本天平时期(公元724年至748年)的奈良,就以秀丽的田园风光著称,而西之京看起来像奈良郊区,但是在1200多年前,这里是日本国都平城京的中心地区,公元759年以天武天皇之皇子新田部亲王的旧宅邸为基础建造的唐招提寺就坐落于此。

  在出发赴日前,我在旅游网站上看到有“驴友”写“去了唐招提寺,据说和中国有关” ,不禁哈哈大笑。是的,此寺庙是为唐朝来的鉴真和尚在此修行而建立的道场。

  那位著名的鉴真大师,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中学历史课本里不知被翻印过多少次以后的黯淡而模糊的形象。今年6月6日,鉴真圆寂1255年纪念日,唐招提寺特别公开三天鉴真干漆夹苎坐像供民众拜观,不出所料,引发寺内新宝藏馆特别展览外民众雨中安静地大排长龙。

  被中学历史课本短短几句话所记录的唐代高僧,一位是西行取经的玄奘,历经八十一难最终功德圆满,一位是东渡传法的鉴真,六次出海历尽艰险才得以玉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延请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赴日弘法。彼时鉴真已经年过半百,但见他们“辞旨恳至” ,又想起日本长屋王子崇敬中国佛法且在千领袈裟上绣“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决定东渡扶桑。

  “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 ,鉴真之弟子祥彦的话并非耸人听闻,千年前赴日哪里像今天坐三个小时飞机这样轻松自在——由于当时技术的局限,从扬州穿越东海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而且没有朝廷准许而出境将受到法律的制裁。面对航海的危险、律令的威严,鉴真的态度十分坚决:“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

  正是秉持这样的信念,哪怕前四次东渡中遭遇官司缠身、海船损毁、水米俱尽、官民拦截等诸多坎坷,特别是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中,多遇风浪,众人在海上漂流14日,终到海南岛振州(今崖县),辗转回扬期间,同道弟子先后去世,水陆往返一万余里颠沛流离的打击,使鉴真突发眼病,遂至失明,也都没有消弭他“共结来缘”的志向。天宝十二年(753年) ,已经66岁的鉴真最后一次启航,经过40天的海上颠簸, 12月20日到达日本九州萨摩的秋妻屋浦(今鹿儿岛),次年二月到达奈良。此时前后同伴已经死去36人、中途放弃的二百余众,只有他和日本学问僧普照、天台僧思托始终六渡,完成了12年来的夙愿。在他笃志不移的行动中,构造出一条坚实而不朽的征途。

  在日十年,鉴真先在奈良东大寺,后在唐招提寺讲律传戒,为圣武、孝谦两天皇及众多高僧授戒,极受日本朝野尊敬。在东渡中,鉴真带去了珍贵的宗教典籍,确立了律宗的独立地位,推动日本佛教走向严格正规的戒律之途,至今唐招提寺仍被尊为日本律宗总本山,与东大寺并为传播和研究律学的两大道场。

  “对中国唐代建筑的研究来说,没有比唐招提寺金堂更好的借鉴了。 ”梁思成曾这样说。这座当时被称为“绝尘名刹”“海东无双大伽蓝”的建筑由鉴真与众弟子依照唐代寺院规制而建,成为后来日本佛教建筑之范例,极具盛唐的优雅与宏大,传递出凛然之正气。于建筑颇有造诣的鉴真、思托、如宝、法力等人,又都是精于塑造佛像的雕塑家——东渡时他们带去了众多佛教造像,现存金堂内的卢舍那佛坐像、药师如来立像、千手观音立像等,技术圆熟,凝重浑厚,更形成了日本雕塑史上的唐招提寺派,特别是鉴真生前弟子为他所制的干漆坐像,被列为日本国宝。1980年鉴真像曾访问扬州,创下了30万人次争睹塑像真容的纪录。鉴真又通医学,据日本史籍记载,时人对药物有不了解的,请鉴真以鼻别之,以舌尝之,无一错误,更留有《鉴上人秘方》 ,直至德川幕府时期,日本药局的药袋上还印有鉴真像,以纪念这位“药圣” 。他还带去了中国盛唐时期的绘画、书法、饮食等中国文化的精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日本徘圣松尾芭蕉曾作诗云:“翠叶放清芬,滴露色更新。我欲多采撷,为师拭泪痕。 ”在大师圆寂之纪念日,雨中再观芭蕉诗碑,更觉贴切入景——尽管国内几乎没有留下任何鉴真的遗物,但鉴真的东渡,映现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风光,这是何等胸襟。它更是一次文化交流之旅,其中展现的是对信仰的执着、人格的魅力、博大的胸怀,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最为耀眼的航标之一。在唐招提寺的纪念品店,陈列着众多版本井上靖的名作《天平之甍》 ,井上靖写鉴真之东渡,写他失败的残酷与虚空,写他的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屋脊地位的成就,写站在奈良文化最高峰的“那一个人” ——佛法云“大雄无畏,勇猛精进” ,足可以概括鉴真的一生。

  天平宝字七年(763年)五月六日(公历6月6日) ,鉴真结跏趺坐面西而寂,年七十六。1255年后的同一日,午后一点,唐招提寺最重要的法事——开山忌舍利会就在讲堂内伴着钟声开启,以此纪念大师东渡的丰功伟绩——身后1200余年,香火不断受人朝拜、事迹不断被人追忆的,只有鉴真一人。

  初夏时节,唐招提寺内开山御庙中,鉴真墓旁,来自他故乡扬州的琼花早已谢了,但寺中仍是松林苍翠,庭院幽静,唐招提寺的青莲、日中友谊莲刚刚开放。其实文化也就像这些花朵,花开花落,看似柔弱,实则坚强——千年以前的物质早已灰飞烟灭,而精神与文化却仍芳香远扬。——而做起事来勇猛精进的鉴真大师,真实的样子却也有点“柔弱” ——特别公开展的灯光自下而上打在鉴真坐像的脸上,让他的“白眼圈”特别明显,“大逆不道”地说,那样子,真是天生萌物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