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民俗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
作者:邱运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通过考察,我们看到了井陉基于传统村落基础上的一系列民俗活动的生命力和深厚文化基础,也受到很多启发,归纳为六个字:坚持、探索、拓宽。

  第一,坚持。一是坚持民俗文化是地方日常生活方式的表现。抓住这一点,井陉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播就有了理论基础。井陉是太行八陉之第五,也是华北地区的一个军事重镇,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地位造成了多省区域文化交融互鉴,坚持这样一个文化特殊性,展现出来的文化事象才有力量。二是坚持文化传承传播实质上是仪式规范传承传播。井陉村落民俗文化展现出很强烈的仪式感,比如开锁仪式,没有仪式就没有内容,有仪式才有内容,仪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在民俗文化发展中一定要坚持仪式感。三是坚持抓传统村落建设和民俗文化传承相结合。井陉的庙会与传统村落为载体的民俗仪式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其经验具有全国性意义,特别是对于中国南方和西南山区具有示范意义。四是坚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建设相互支撑。本世纪初,提出补上非遗抢救和保护这一课,这很有必要,但在传统村落保护和民俗传承中,特别需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建设相互支撑,没有物质文化就谈不上非物质文化建设。

  第二,探索。要探索村镇村落民俗文化的组织形式和传承形式。民俗是日常生活的方式,多是由老百姓自发组织活动,自然传承。文化和宣传不同,文化润物无声,通过具体事象呈现出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建设在党的领导下,通过立法、形成制度、政策、办法等环节,以协会、学会等群众组织和各种各样非政府团体、学术组织介入,以村民自治性组织自发地来推进。这样,从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到各群众团体引导和村民组织实施,就有一条线索,可以保证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体系得到健康发展传承。这不是一个制度性的强制性规定,而更多地属于指导、引导、商议、协议等约定方式。

  传统村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民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两个要点把握住了,我们在探索有组织地传承民俗文化系统就有了思想指导。这一次,在井陉看到各村落的民俗活动就有我们的组织性在里面,比如核桃园村庙会上“少年强,则中国强”口号和青少年参与等等。庙会等民俗活动很少没有民间信仰因素,即使是有组织的做了一些工作,也在所难免,需要我们引导好,把它控制在一定性质和层次上,为其转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正能量元素留下时间和空间。

  第三、拓宽。民间文化提倡活态传承,要有生命力,这是学术界特别强调的。目前的传承方式,有物质形态传承,有文字文献传承,也有影像传承,还有数字化传承,但还需要拓宽传承手段、传承方式。最近我接触到一些以艺术手段传承民间文化的情况,中国民协副主席刘华,是著名作家,专注于以文学形式书写江西民俗事象,他用文学作品《灵魂的居所》 《百姓的祠堂》 《亲切的神灵》 《风水的村庄》等记录了一批江西的民俗活动,影响很大,效果很好。去年,江西省赣州市委宣传部推出了一台民俗音画《客家儿郎》 ,以舞台表演的形式系统展现赣州区域的客家民俗文化,舞蹈音乐之美,戏剧演绎叙事,把客家民俗华美地展现出来。文学、艺术形式的传承传播,是我们探讨井陉民俗文化传承方式、传承路径的思路之一。当然,通过旅游产品,包括食品、纪念品和其他形式的商品模式传播出去,也是常见的路子。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是重要一环,民间文化责无旁贷,庙会作为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间文化学术研究来说,是一个新话题,对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说,也是一个新话题。

(邱运华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