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铃梵音诵天宁
栏目:城事
作者:傅亦轩  来源:中国艺术报

  每到春节,到白云观摸石猴、打钱眼、摸“特”消灾都是北京周边老百姓的一大节日盛事。从工作至今,我基本都居住在南礼士路一带,有那么几年单位宿舍就在离白云观不到一华里的地方,所以见识了从全国各地来的信众除夕晚上排大队候着摸石猴的盛况。十多年前白云观还有庙会的时候,场面更加热闹。

  而站在白云观棂星门前向南望,目光越过嵌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题写“万古长春”四个大字的影壁,就能看到在不远的地方还耸立着一尊佛塔,这就是历史上北京城西南片区的地标建筑、被我国近代建筑学家梁思成赞为“富有音乐韵律”的天宁寺砖塔。与白云观人声鼎沸、摩肩接踵迥异的是,这里常年香烟淡淡,塔铃悠远,即便是重大节庆期间,前来参观礼佛的人也不多。这尊古塔就这样宠辱不惊地安立在那里,近千年来静观世间的喜怒哀乐、风云变幻。

  天宁寺最早建于北魏时期,由孝文帝拓跋宏初建,当时称“光林寺” ,隋仁寿二年(602年)改名“宏业寺” ,天宁寺塔就始建于那时,为木塔,但早已圮毁。传说隋文帝未称帝时,一位印度僧人送给他一袋舍利,隋文帝称帝后,于仁寿年间将舍利分送中原三十个州各建一座塔珍藏,法门寺、宏业寺均在其内,仁寿二年(602年)佛舍利被藏入塔内。唐开元年间改称“天王寺” ,明宣德十年(1435年)改称“天宁寺”并沿用至今。

  那么寺里的砖塔到底是什么时候建的?许多历史文献把它和北魏光林寺、隋代宏业寺混为一谈,称其已有1500年的历史,民间也有“北魏佛塔”的说法。直到83年前(1935年)梁思成、林徽因著《平郊建筑杂录——天宁寺塔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 ,分析塔的形制,得出了此塔“是辽末的作品” 。1992年天宁寺塔修缮时在宝顶座中发现了一块建塔碑,这块《大辽燕京天王寺建舍利塔记》碑文为:“皇叔、判留守诸路兵马都元帅府事、秦晋国王,天庆九年奉圣旨起建天王寺砖塔一座,举高二百三尺,相计共一十个月了毕。 ”非常明确此塔名天王寺舍利塔,建于辽末天祚帝天庆九年至十年(1119年至1120年) ,与梁、林的判断完全一致。

  天宁寺塔塔高57 . 8米,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整体结构自下而上为:基座、平座、仰莲座、塔身、十三层塔檐、塔顶、宝珠、塔刹。基座呈八角形,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六个壶门形龛,内雕狮头。上层略内收,每面为五个壶门形龛,内浮雕坐佛,上下层转角处均浮雕金刚力士像。仰莲座共三层,上承塔身,塔身四面设有半圆形券门,门两边雕有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雕像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十三层塔檐逐层收减,呈现出丰富有力的卷刹。整座塔造型俊美挺拔,雄伟壮丽,体现了辽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史载大辽皇帝曾经在春节的时候率领百官到天宁寺燃灯供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明末始,天宁寺逐渐成为京城赏菊、拜佛的佳处。九九重阳,秋高气爽,市井百姓、达官贵人、善男信女纷纷前来,好不热闹。全塔共悬挂风铃三千四百个,和风吹来,悬铃齐鸣,百姓仰观,祈祷安宁。有古诗为证:灯明三百六十点,最好天宁云外塔。风撼三千四百铃,恨无梯级上青冥。

  新中国成立后,天宁寺曾经被征作小学、中学的校舍。也曾经是北京扑克牌厂、北京唱片厂、北京第二热电厂的厂区所在地。1976年9月12日,第二热电厂180米高的烟囱在天宁寺西北侧开工,为当时北京市最高的烟囱。烟囱建成后,使这座本来在古建筑中非常高的古塔在这个水泥造的庞然大物旁相形见绌,这使天宁寺塔成为中国古建课题上关于城市中古建保护的著名反例。

  1988年随着北京市西厢工程的竣工,天宁寺塔被修葺一新,并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北京第二热电厂老厂区正式转型,将建设成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天宁寺塔比肩40年的大烟囱再也不冒烟了。2002年天宁寺塔院的修复工程正式启动, 2007年7月7日,举行了盛大的佛像开光仪式。今天,寺内的比丘尼已有十多人之众。

  天宁寺塔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物之一,与通州“燃灯古塔”分立北京城的东、西两端,成掎角之势。极为难能可贵的是,燃灯佛舍利塔和天宁寺塔一样,也是八角形十三层砖木结构密檐式塔。其创建于北周,唐贞观七年( 633年)复建,辽重熙年间( 1032年- 1054年)重建。

  时间流逝,岁月沧桑,经过近千年的历史洗礼,天宁寺塔上的浮雕已被风雨侵蚀,有的破损严重,但还不乏有多幅保存完好的金刚力士、菩萨、壶门形龛、狮头、坐佛等雕像,个个神采奕奕,基本上是12世纪原物,是中国塔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明年(2019年)将是天宁寺古塔建成900周年。戊戌新春故地重游有感,草成以下五言:

  风霜历千载,栖栖露真容。

  过眼韶华处,一塔枕西城。

  金刚怒目眼,狮吼宝殿前。

  飞檐凌霄起,莲座稳如松。

  三百六十灯,长夜映空明。

  风铃伴梵音,万世祈安宁。

  燃灯照通州,运河复见清。

  极目夕照晚,华严传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