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历练 十年沉淀
——访书法家张维忠
栏目:书者
作者:本报实习记者 杨阳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维忠作品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林散之奖”“三名工程”“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30多项全国书法大展中,他的作品时常出现。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刘恒说他:“如果查看一下他在全国各种书法展览中的入选和获奖情况,那一长串记录足以让人发出后生可畏的赞叹”,书法大家李铎说他是“一位成绩颇丰、有较强创作力的军旅书家。 ”在中国文联和部队组织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中他时常出现,他便是书法家张维忠。

  十余年前,在“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颁奖典礼上,张维忠捧起一等奖的奖杯,那一年他38岁,第一次参加“中国书法兰亭奖”便摘得桂冠。能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的一等奖,这其间付出的艰苦努力只有张维忠自己知道。在此次获奖之前,张维忠连续参加比赛,十年时间里,只要有全国赛事他就投稿,回想那十年,张维忠非常感谢自己在最有干劲的年纪处理好了工作与习书的矛盾,参加了大量比赛,无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在性格上都得到了极大磨练。

  掌声过后,走下舞台,不像别人在获奖后便飘飘然起来,张维忠的感觉是肩上的压力更大了。“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中国书法界的最高奖,而他又是一等奖,“在获奖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关注你,若是写不好字,别人会说获‘兰亭奖’的人水平也不过如此,这时,我代表的不再只是我自己。 ”张维忠在获奖后深感责任重大。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过后,大型书法比赛上观众们很少再看见张维忠的影子,不是不屑于参加,而是他觉得这样一直扑在比赛上的状态确实是有些累了。已经拿到了书法最高奖,年龄也还不算太大,如何能再有新的突破?一个书家要想走得更远,背后一定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张维忠亦知道“书文兼备”对一个书法家的重要性。于是,在第二届到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之间的这十余年里,张维忠将比赛放在了一边,他决定将这些年的习书进行一些梳理和回顾,而且自己也需要“充电”了。 《钱穆全集》 《中国古代汉语》成了张维忠的学习重点,一字一句地研读,一点一滴地练习,张维忠在日常的书写中,也开始逐渐尝试自己创作一些诗文、对联。

  除了对“文”的研习,张维忠也时常站在书写之外的角度对书法进行审视。在张维忠看来书法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哲学境界,核心是矛盾关系的处理——音乐的音调有高有低,节奏有强有弱,书法也是一样,行笔有急有缓、用墨有浓有淡、结构有开有合,这都是矛盾。谁把这些矛盾处理得好,谁在这个领域里就会有所建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将急缓、开合、浓淡处理得相得益彰,如何将矛盾的双方处理得和谐统一,这都是极难做到的。虽然理论和实践会有差距,但是在意识上先达到一定高度,实践才能跟上。张维忠认为在书法上来说“眼高手低”是一个褒义词,首先有眼界,手头功夫才能跟上,没有意识高度的引领,实践就没有方向。

  没有了比赛的压力,张维忠时常应邀到书画频道、清华美院、中国人民大学等进行书法讲课。他说,讲课对自己是一个锻炼和提高,因为在准备讲课内容的时候势必会对书法进行一些思考,无论是对书法技艺方面的总结还是对书法理论上的研究,都会用心用力。而且,在讲课时,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他们站在和你不同的角度提出的问题,时常会引发对书法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特别是对诸如摄影、烹饪、体育等与书法无关的领域的朋友交流中,张维忠更是发现,有些看似与书法无关的东西,却都与书法冥冥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还可以影响书者的艺术表现,比如阅历、性别、职业、环境等,这些不被人关注的因素,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书者的书写状态。

  十年的学习、思索让张维忠得到了很好的沉淀。说起再次参加“中国书法兰亭奖” ,起初他是有些抵触的——这十年里张维忠经常是作为老师进行讲课,作为评委对比赛进行评奖,大部分的时间都当“裁判员” ,“现在再由裁判员转回到运动员,再参加比赛心态上有些转变不过来,况且这个十年没有好好的运动。 ”张维忠说,“自己心里感觉年岁也大了,以前又拿过最高奖,万一这次失手呢? ”但是又想到自己这些年也从另一方面积蓄了一些力量,很多老作者们也都解甲归田了,年轻时的那股冲劲让张维忠决定再努力一次。

  每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都会有一些创新,虽然参加过“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但是在“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比赛要求和流程与以前大不相同。张维忠说:“这次要求投3件作品参赛,可以是这几年的作品,我看了一下这几年的作品,能拿得出手的不多。 ”不巧的是准备作品期间,张维忠的颈椎多节急性突出,需要每天带着辅助脖套进行创作。这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有要求,上次获奖的形式这次不能有,所以张维忠就从布局上,从字体上,从用纸用墨上,无不进行创新。

  “通过参赛再次找回原来参赛时的状态,促使对今后书法走向有更深的思考,对一个年届‘中岁’的我来说可谓是一次触动和挑战,虽然这次没有拿到奖,但还是感觉收获满满。 ”虽然没能拿到奖项,但是张维忠在知道已获得入展资格后认为这次努力还是值得的。

  他凭着多年的创作经验再一次证实了自己的实力,进入“中国书法兰亭奖”的入展行列。从其入展作品观众可以看见,楷书在张维忠手里变成了跳动的音符,有快有慢,有轻有重,节奏分明,欢快动人。在魏碑的挺拔厚实中,又可见唐楷的圆润工稳,还颇具帖味。通过对笔锋摆动过程中的提按的熟练把握,他都能恰到好处地将摆动中最理想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