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中国摄影家眼中的“风景”
栏目:亲历
作者:程丹梅  来源:中国艺术报
 

街头音乐家 周晗 摄

街头音乐家 杨戎 摄

  有两幅图片就像说好了似的,同时出现在我的视线,它们打动我的程度不亚于我若干年前作为《光明日报》记者采访诸多摄影家时看到的作品。这两张图片都是同一专题:街头音乐家。作者周晗和杨戎。

  周晗和杨戎都可谓是我北大的同学,但我们从未谋面。他们一个曾是西语系法语专业的女生,一个曾是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的男生;一个就职于纽约某大学,一个现为德国法兰克福East West Capital的合伙人。

  周晗的《街头音乐家》 ,可以说是一幅充满人性善意的画面:从孩子天真无邪和探究的眼神、黑人乐手弯腰蹲下的动作、怀抱芭比娃娃的母亲脸上的表情看上去,都很生动而意蕴深长;特别是那一大一小的对话姿态,母亲身后的商店里闪出的橘黄灯光,都给藕荷色傍晚的这条小街添加了温情与色调……周晗以对色彩的审美和对时事的敏感及时地抓住了这个瞬间——每个人物都鲜活,表情都丰富,都发出了没有声音的语言!我之所以被它打动,除了那瞬间的表情外,人性绝对是焦点。作品背景发生在美国经历了一场撕裂人心的总统大选、种族问题极为敏感的情形下,周晗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老城巧遇了这一幕。弗吉尼亚在美国历史上举足轻重,是第一个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和美国总统之乡,历史上产生过8位总统,南北战争中它曾加入反对解放奴隶的南方联盟。就在这样一个富有美国种族历史问题的象征之地,周晗目睹了这一幕,并为之震撼。

  不同于周晗图片上的景物丰富,杨戎的《街头音乐家》则更表达着一种空旷、惆怅与孤独。几缕旋律成了光的影子,空气的分子、精灵,在空中跳跃和飘荡。杨戎这样注解他的作品:“一个周日的傍晚,法兰克福商业步行街头的橱窗里依然霓虹灯绿,阴暗的天空,商店紧闭的大门,少有的几个行人,孤独的街头乐人,凄婉的萨克斯风旋律让人心中不时泛起丝丝惆怅。欢快的音乐都有几分相同,而悲伤的旋律总是不同地刺痛着人心……”也许是还没有达到当天的收益目标,也许是回到简陋的居所无事可做,照片中的街头乐人一直在大街上娱乐稀疏的行人。为了表现伤感的情调,杨戎把照片背景的光亮虚化成了层层光圈,造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奢华,并且他用黑白色来加强这种气氛。无疑,这种“奢华”造成了一种反衬的效果。

  如果说周晗这张作品充满了人文与社会情感内涵的话,那么杨戎的作品则闪烁了生存与音乐之间不朽的关系。但两人的创作都不是按部就班的照相,都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审美。

  周晗的创作工具是她的手机,她的作品题材广泛、图片唯美,更多蕴含着绘画与设计结构的神韵,有时如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有时如莫奈的倒影花树。这或许跟她与生俱来对艺术的喜爱有关。比如她的《大桥系列》《结构》以及《倒影》都在线条与结构上显示出了她的艺术视野和天赋。或许这还来源于上大学以前她结识的摄影家,大学时又接触到的法国电影文学艺术。在欧洲留学生活时她领略到了各种艺术流派,到了纽约后她更如鱼得水,不断地到美术馆和画廊去“吸氧” 。因此她的作品很讲究,绝不是小女人自我欣赏的小趣味。她说她几乎不拍“风景大片” ,更感兴趣那些不被注意的甚至是残缺的美。对她来说,“一个微妙的瞬间,一个特殊的角度,或许牵动某种情绪,或许有独特的画面感好的摄影(包括其它艺术)不应该仅仅是照相,而是内心感受体验的表达,而且令人想象和回味” 。

  杨戎可以说天生是为摄影而生的人,无论是在瑞士山峰上和意大利饭馆里,他总能捕捉精彩的瞬间。据说他从风光摄影开始进入摄影,他的风光照大气恢宏并跌宕起伏,或是起伏的山峦之间的层叠和深浅,或是蓝天下的几缕如音符的云带,或是轰然四射的霞光,这些作品很容易让人想到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歌剧里那气势磅礴的旋律。他崇尚“图简则精” ,但他认为简洁不一定只是形式上的,内涵的简洁更难做到。所以他觉得风光片如果没有一种变幻气氛,就太平常了。在拍摄时他刻意去寻找跌宕的气氛,并在后期刻意渲染这种气氛。而杨戎的人物摄影同样值得称赞,作品多次获奖。他说,人物摄影拍得漂亮容易,但要拍出人物的性格却非常难。除了技术层面,对摄影人的观察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都是人像摄影的一项挑战。杨戎崇尚艾略特·厄维特所说的:“摄影是一门观察的艺术,是在平凡中去发现不寻常。 ”不在乎你看见了什么,重要的是如何去看你看见的东西。前者是真正的“看” ,后者是“被看” ,而观察的结果是去粗取精,这个过程就是简化。如何把简化后的精华记录到照片里,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虽说艺术无处不在,但是要捕捉到它却需要底蕴和实力,周晗和杨戎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