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巨德:“浑沌的光亮”,是用生命体验生命的过程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生命之光(水墨纸本,局部) 刘巨德

高原路(纸本设色) 刘巨德

  “和平来到人间,人类拥抱和平,祈祷和平。但人类在人性、神性和动物性之间往往摇摆着,致使动物性伤害了和平……我想画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人类是期盼和平的人类。 ” 10月20日至29日,由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中国美协共同主办,中华艺文基金会资助的“浑沌的光亮——刘巨德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巨德在谈及其耗时三载创作的高2 . 47米、长27 . 5米的巨制《生命之光》时这样说。

  此创作起始于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刻,刘巨德说:“对于个人、家庭、国家而言,平安是最大的福,对于人类地球村而言,和平是最大的福。 ”学者王鲁湘谈及刘巨德的作品时说:“不管多大的画,哪怕是丈二,哪怕是一壁墙,刘巨德都从不起稿,只追随胸中勃勃生意,一笔落纸,笔笔赴之。 ”

  刘巨德认为,艺术重在表现生命的奥秘和人文精神的神性:“浑”是没有分别、没有高下、没有贵贱,“沌”是环转不息,“光亮”是生命的能量—— “浑沌的光亮”就是生命在浑沌中一闪一闪而来、一闪一闪而去。

  艺术重在表现人文精神的神性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求学期间,刘巨德受业于庞薰琹、吴冠中两位艺术巨匠。读研究生期间,导师庞薰琹先生让他做“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西方艺术的比较”这一课题,他得以学习和研究中国原始艺术、彩陶、玉器、青铜、石刻、壁画、雕塑以及文人画、漆画、岩画、民间艺术、宫廷艺术……让他认识到中国艺术史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大约15年前,刘巨德先生谈到庞薰琹先生阐释装饰艺术时说:‘宇宙之大道,当它印在你的心灵上,就会成为生命的节律。 ’巨德先生告诉我,这奠定了他艺术道路的根基和趋向。 ”吴为山到刘巨德的工作室看到满壁巨大的画作,涌动着朴野的生命激情,形式中透出的理想之光,映照着创作者纯粹的艺术之魂。“我是汉砖、石刻、壁画、漆画、文人画、西方现代绘画、民间艺术等什么都学,庞先生就是这么教我的。 ”刘巨德说。

  庞薰琹将刘巨德引入了传统的大门,吴冠中则为刘巨德打开了自然的门。他们教给刘巨德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师法自然。在这样的艺术观念的培养下,刘巨德挥舞自制的长笔,迹化生命的感动,在平面上意造可以连天接地、通古达今的浑茫世界。在这主观的点、线、面和色彩的秩序中,恍如天籁的旋律充满张力,稍加点化则形、意、神皆俱。他笔下的物,不仅是茫茫草原、大漠驼影、云山驰骏、校园紫薇、黄河飞瀑、杂丛珍禽,更是心潮律动与自然万象的神遇,是诗性遣怀与形式创造的融化。他像他的老师们一样,以开阔的国际视野,比较中西异同,继承传统精神,融汇西画现代因素,表现中国韵味,在水墨画、油画、素描、装饰绘画、插图、陶艺、雕塑的艺术探索与画论研究中,“边传边统” ,走向中国文化的最深处。

  刘巨德希望自己的艺术听从“浑沌美神”的呼唤,达致“浑沌”的状态——那种阴阳、清浊、有无和合而无分别,都处于自动环转之中的状态,“浑沌是道的化身,为‘整一’和‘无为’ 。 ”

  评论家贾方舟说:“他的探索路径完全是继承林风眠——吴冠中的脉系而来,既延续了传统艺术的根脉,又承接了现代艺术的谱系;既融汇了老庄的思想智慧,又借鉴了西方当代艺术的观念。因此,刘巨德在他的画面上所建构的图式、所呈现出的气息,就成为一种具有中国文化情调的现代性。 ”在王鲁湘看来,刘巨德的“浑沌至善” ,并不是一个世俗层面的道德命题,而是指在极致自由的艺术至高境界里,美与真相通所获得的大解放,因而他才能“一笔生万笔” 。

  “老庄思想让我领悟了‘道’ ,我喜欢人的神性,我的艺术要表现神性、点燃神性——艺术重在感知和表现生命奥秘与人文精神的神性” ,“在艺术家眼里,一棵草、一座山、一个人、一朵花,少女、老夫、美女、乞丐……都化生于道,各美其美。 ”刘巨德说。

  艺术的路是回归的路,逆流而上的路

  “任何一条线、一块色、一束光都是多义的、泛形的,指向什么物象是多重的、可变的。形、色、线、光犹如一个抽象的空框,万象融合在空框的有无间。常人关心那是什么物象,艺术家则关心那是什么空框。 ”刘巨德说。

  一棵草、一座山自然有着“物象”与“空框” ——刘巨德画《追日草》 《荒草滩》 《胡杨魂》 《高原路》 ,画和平鸽,画草地、沙丘,画骆驼、马与骑手,画他的家乡内蒙古的风物与想象。自幼生活在内蒙古大草原的他,对童年的生活环境有着深刻的记忆:光着脚丫在草场中奔跑,背着夕阳在落日中掏鸟蛋、拾牛粪、灌老鼠洞……儿时的记忆奠定了生命的底色,因此他选择画生命经历过、体验过的记忆、思考与冥想,将它们灌注在创作中:他画向着太阳生长的《追日草》 ,那是对卑贱生命的尊重,他在《家乡土》里画昏黄得几乎没了形状的土豆,那是关于生命韧性的联想。如同王鲁湘所言,故乡主题一直没有离开刘巨德先生的精神视野——即使是微小的物象,也包含着浑沌的宇宙。“童年在乡野中的记忆和体验,老年时不由自主地反刍着、冥想着、绘画着,没有预设,只在倾述,像是自己母体内的衣胞留在家乡的土地里,变成为一把土、一蓬草在咏唱。 ”刘巨德说。

  他今年还创作了一件装置《流沙湾》 :牛、马、羊、鸟、骆驼等的陶艺浮雕,被家乡的沙土掩埋着,象征生命最终在沙土地里剩下森森的白骨。几度春风来临,遗骸显露出来,新的活着的动物又留下了它的足迹。刘巨德说:“这些足迹,就是生命留下的文字” ,为此他特地在沙地上写下盲文“浑沌的光亮” 。在这件能阐发思古之幽情的作品前,他让我们看到了自然中的四季轮回,看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看到了无常中的永恒,看到了“道” 。

  刘巨德常把创作描述成“回乡” ,“回到母体的故乡、童年的故乡、文化的故乡、自然的故乡、宇宙的故乡,它们像万有引力一样吸引着我。 ”他也许没有看过电影《到也门钓鲑鱼》 ,但他看过鲑鱼溯河回游的电视片。“艺术创新也是一样必须逆流而上,回到源头的永恒,找到永恒的生命精神以后,方能产生创新;能回到永恒源头的艺术家从来都是少数人,但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丢掉了这种逆流而上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传统,才能真正产生创造性。 ”他说,“艺术的路是回归的路,逆流而上的路,回归源头、回归古典、回归自然、回归故乡、回归宇宙、回归心安处。 ”

  那就如他2016年开始创作的巨幅作品《光的儿女》中的那些人与马,都是“光的儿女,是生命倏忽的闪烁” ,“人性的相爱、相救、相助,其中有‘光的转动’ ,最后回归的是神性。 ”他用那些鹰、马、少女来画心中的“神性” ,以“神性”的光亮来点燃“浑沌” :“以看不见的道,画看得见的物;用看得见的物,画看不见的道。 ”

 相关链接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展汇集三位艺术家创作新风

  本报讯 10月20日至29日,由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中国美协主办的“寻归自然” ——钟蜀珩绘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展出钟蜀珩历年代表性创作50余件。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主办“画我所要” ——戴士和2017油画写意展展出戴士和最新的写生和创作作品100余件。

  “浑沌的光亮”“寻归自然”“画我所要”三展均为“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系列展览。此系列旨在展示那些走在学术前沿、有创新、有探索、有成就的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成果,以倡新风。

  (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