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场就得是这个人”
——访青年昆剧演员徐思佳
栏目:新青年
作者:谢米洣  来源:中国艺术报

徐思佳

  再演李贞丽

  2004年,徐思佳从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科毕业,进入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成为江苏省昆剧院第四代演员,师从龚隐雷、胡锦芳、梁谷音、徐云秀等。十多年来,她演过《朱买臣休妻》中疯魔的崔氏,演过《南柯梦记》中风情万种的琼英郡主……今年,她在“春风上巳天”选场中新编的《桃花扇·逢舟》中饰演李贞丽,让许多人一下子记住了她。

  在不少观众眼中, 《桃花扇·逢舟》整体风格十分传统,传统中又兼有当代的风味,应该是新挖出来整编的老戏,但其实, 《桃花扇·逢舟》是“春风上巳天”团队创作的一折新戏。

  早在2005年,徐思佳就饰演了传承版《1699桃花扇》中的李贞丽。对李贞丽这个人物,她已经很熟悉了。但《桃花扇·逢舟》中的李贞丽,却是从《1699桃花扇》的配角一跃成为《桃花扇·逢舟》中的绝对主人公。演这样一折李贞丽“外传” ,演员表演发挥的空间大了,但也带来了新的难题:怎么让李贞丽更饱满,“撑”起一折戏?

  拿到《桃花扇·逢舟》的剧本,徐思佳就开始上下通读剧本。 《桃花扇·逢舟》只有三个角色,表演高度集中,想让这折戏更丰富、更生动,打动观众,徐思佳意识到,她必须用心演,在“情”上做文章,不能有半点糊弄。在排练的过程中,编剧张弘和主演石小梅,耐心地和她一起分析人物,给了她很大的帮助。 《桃花扇·逢舟》中的李贞丽,既要有妆楼繁华的记忆,又要有代嫁到田府、委身船夫后,对命运的思考。在熟悉剧本的过程中,徐思佳会边念边给自己找停顿,结合两位老师的分析,回想李贞丽的往事,想象她嫁入田府后所遭遇的一切,很快地进入到角色里去。

  程式还是人物?

  经过百年传承,昆曲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一部分。它身段优美,唱腔清幽婉转,极具典雅气质。昆曲演员们也都希望能够以一己之力更好地展现出昆曲之美,感染更多的人。因此,不少演员便会追求程式动作的美感,可是,当演员对程式的美太过执着,一出戏就容易变成单个演员的动作技巧展示,和演员扮演的人物有了距离。

  如果非常注重一招一式的身段美,给观众直观的视觉刺激,徐思佳也可以做到。她饰演的李贞丽,是秦淮名妓之一,怎么美艳动人都不会有人觉得奇怪。但如果这么演,在观众眼里,李贞丽便是一个“美佳人” ,只是万千佳人之一而已。

  可李贞丽并没有这么简单。《1699桃花扇》中,她与“女儿”香君、相好的杨龙友一起,在妆楼歌舞游戏,好不快活,崇祯自缢煤山后,田仰欲娶香君,香君因与侯方域的旧盟而抵死不从。为保妆楼,无奈之下,李贞丽听从杨龙友提议,冒名顶替香君出嫁田府。身披红斗篷,李贞丽又装新人,原以为值得托付的杨龙友,却提议让她代嫁,领她下妆楼,送她入田府。 《桃花扇·逢舟》中,她代嫁到田府,受田仰宠爱,本以为可以从此衣食无忧,却又因正室嫉妒,被发落给一个船夫为妻。她原是烟花柳巷里那样八面玲珑的女子,最后却也心甘情愿与船夫住在这黄河浊浪之中。“代嫁” ,代替香君出嫁,李贞丽成全了《桃花扇》高度理想化的侯李爱情。

  想到这些,徐思佳便不愿李贞丽只是佳人之一了,她希望李贞丽便是唯一的李贞丽。所以,在排演《桃花扇·逢舟》时,她更多的是挖掘李贞丽的内心,而不仅仅将精力放在研究动作、丰富程式上。她希望能尽量让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动作,都是“情到深处,自然流露” ,为情所动,由情所起,动则有情,动则为李贞丽。

  在徐思佳看来,表演,最关键的是要拉近观众和演员的距离,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戏中人物的人生。如果只是追求美,演出过后,观众能记住美,但美之外呢?戏中人物缺少应有的深度,也就难以引发观众的共鸣。

  让“传统”刻进骨子里

  《1699桃花扇》里,慌乱之中,李贞丽向杨龙友交代了一句“三百两银子替我收好” ,便匆匆代嫁。而到了《桃花扇·逢舟》 ,李贞丽却发出了“世事无常,浊浪滔滔,谁个不在舟中? ”的感慨。面对这样的人物变化,徐思佳的表演以情驱动,由此塑造出一个有性格的李贞丽。

  《桃花扇·逢舟》 “创新如旧” ,用昆曲最传统的表现方式来“创新” ,塑造出来的李贞丽不仅有性格,而且一招一式十分合规矩,既符合传统昆曲观众的审美,有着南昆一贯的规范典雅,又能吸引新观众的注意力。能有这样的效果,或许得益于徐思佳一直注重的——传统折子戏的积累。

  在戏校,龚隐雷为她打下了坚实的折子戏基础。之后,徐思佳拜入胡锦芳门下。龚隐雷也师承于胡锦芳,两位老师的理念一脉相承,都很注重表演的“规范性” 。胡锦芳对她要求很严格,有时甚至单排出场就花掉整整一天。在胡锦芳看来,从出场开始,表演就要规范,要有剧中人的感觉,如果一出场人物的感觉不对,戏就很难再唱好了。

  “观众没有时间等你慢慢进入角色,你出场就得是这个人。 ”徐思佳说。规范的传统戏表演,让“传统”刻进了她的骨子里,成为了她的习惯。传统戏丰富的积累,为后来排演新戏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也为徐思佳表演风格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