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抗日的一首长歌
——评厦门金莲升高甲剧团历史剧《大稻埕》
作者:孙昭  来源:中国艺术报

高甲戏《大稻埕》剧照

  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2周年纪念日之际,一部讲述台湾人民保台抗日壮举的舞台剧,再度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由厦门金莲升高甲剧团创排的高甲戏《大稻埕》 ,以中国汉子顶天立地的筋骨唱响了一个时代可歌可泣的中国精神。

  该剧先后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 、第六届福建艺术节暨第二十六届福建省戏剧会演剧目一等奖,并入选文化部“2016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 。 《大稻埕》以其极富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的表现方式,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以台北经济中心大稻埕郊商会长林天来为代表的台湾人民在这段被异族蹂躏的惨痛历史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斗争情境,讴歌了他们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气节与家国情怀,唱响了一曲台湾人民保台抗日的悲壮史诗乐章。全剧生动地诠释出不同身份、迥异性格的各色人等身上那些振人眉宇、可咏可叹的爱恨情仇,带给观众一种撼人心魄的审美体验。同时,该剧又以精致考究的舞台呈现、别具特色的唱腔念白、生动的表演,展现了宝岛台湾的别样风土人情,引发观众共鸣。

  《大稻埕》是凸显时代精神与民族大义的主旋律作品,同时也是一部追求史诗意蕴、史诗品格的艺术佳作。

  大稻埕是宝岛台湾的一个缩影,大稻埕民众的英勇抗日斗争是中华民族百年史上一首响亮的长歌。反映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大斗争,剧作不是采用那种正面全景式展示和塑造高大英雄人物形象的方式,而是以小见大,抓住急剧裂变的时代节点,由普通人的情感切入,通过一家人由隐忍到奋起反抗,直至流血牺牲的慷慨壮举和心路历程,传递出一种民族大义。进而借助一个家庭的命运际遇,透出一个时代的悲剧色彩。

  家庭是人类情感的纽带,也是该剧戏剧冲突的契入点。林天来一家的几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剧作巧妙地运用父子、母子、兄弟、夫妻之间的情感线索,编织成感人肺腑的故事。全剧不见理论的说教,也没有史料的堆砌,就是在人物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制造情节看点。剧中人物尤以林天来和老三的形象塑造生动传神。这一对父子构筑起这部戏的骨架,他们将中国男子汉顶天立地、威武不屈的凛凛风骨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中国百姓对家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演绎得入木三分,堪称“于微细中见大义,于无声处听惊雷” 。林天来是一位崛起于大稻埕码头的郊商会长。他自厦门同安移民而来,白手起家、辛勤创业,成为当地的人中之龙。他的信念与担当原为守护自己的家园。“胼手胝足垦荒,只盼家园安稳” ,他要的是子孙后代有一个安稳的家。可是当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在大稻埕的土地上时,他从最初的脆弱与无奈、观望与踌躇,到最终在日寇导演的“欢迎仪式”上悲壮赴义。在以妥协延续族群的血脉还是以牺牲换取精神的永生之间,他终于做出了抉择。这个人物的最大看点是真实,他最后在浴火中站立起来,精神世界得到永生,是有强大支撑的。那就是:不甘屈辱的家族浸润着民族的基因,维护国家的尊严是他和三儿子共同的意志。那时常伴随他出现的祖先牌位和棍子,更是他隐藏在深沉外表下的慷慨血性。

  剧中另一位重要人物老三林春生,也对推动林天来的心理转变起到关键作用。身为“书生”的老三,离开了青梅竹马的爱人,加入天地会,用本应拿笔的手拿起刀枪,抗击日军,完美地践行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的理想。他与父亲林天来的几番“过招” ,从冲突到和解,再到共赴国难,将小家庭、小人物在大时代、大格局中所闪耀的人性中最珍贵的东西——爱心、勇气、责任、担当呈现在观众面前。

  《大稻埕》从历史深处走来,具有历史的厚重意象,释放着众多当代性的戏剧舞台语汇,开掘出诸多高甲戏剧种表演体系中的美学特质和品格优长。同时,在舞台呈现上,中国戏曲神韵同现代审美有机融合。厦门金莲升高甲剧团是从事高甲戏创作演出的艺术团体,以吴晶晶为代表的高甲戏表演艺术家对戏曲程式的运用疏朗洒脱、酣畅惊艳,唱词、动作无不古朴大气、奔泻驰骋,尽显高甲戏的艺术特色与传统魅力。尤其是剧作得心应手地运用当代戏剧舞台语汇去传递传统戏曲的美学特质,为该剧赢得了更加宽广的舞台美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