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美丽乡村注入艺术活力
——记鄂尔多斯市文联扶持农牧民摄影
栏目:聚焦
作者:尚铁兵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树湾黄河渔 张步恒 摄

山、羊 布和巴特尔 摄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摄影艺术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结晶,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具有记录快捷、鲜活生动的特点。摄影反映的是瞬间,留下的是永恒,表达的是思想。一个土生土长每天扛着锄头在地里刨吃喝的农民,似乎和这些不太搭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农民,将自己的生活感受融入到手中的相机,记录着农村的变化、家乡的美、乡村的习俗,而且还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张步恒,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靴铺窑子村史家圪卜社一位农民。 “这个人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照相机, 30多年来就这样拍摄出大量水准很高的摄影作品,获得了国家、自治区的多个奖项。而且,还创办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农民摄影展览室,很不容易。 ”鄂尔多斯市摄协主席戴东辉介绍。

  在一座正在修缮的普通农家院子,一个满身土里土气、满脸憨笑的中年汉子迎了出来。没有一丝艺术家的感觉,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就是张步恒。看着院子里新盖的一排西房,他高兴地说:“戴老师,这是我又重新修建的摄影展览室和创作室。环境好了,乡亲们也爱来看,我也更有创作灵感。这还是沾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光了。 ”

  谈起搞摄影创作的历程,张步恒充满激情介绍着, 1986年, 21岁的张步恒花100多元钱买回一部珠江135二手相机。这笔钱是他当时种地近半年的收入,也就是这台他人生中拥有的第一台相机让他踏上了摄影创作之路。随后,开照相馆、搞婚庆摄影等,摄影既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种地以外的挣钱手艺。“当时,也照一些风景山水的照片,但没有想过什么摄影艺术创作、选题策划和参加比赛的事情。 ”张步恒说。

  张步恒真正把爱好和挣钱手艺向艺术创作转变, 2009年在鄂尔多斯举办的亚洲艺术节应该是一个重要节点。当时,他不惜花了26000多元钱买回个24 - 105镜头,兴冲冲前往康巴什好好开了一次“眼” ,拍到了充满各国风情的漂亮照片,同时也结识了好多“摄影圈”的人,戴东辉即是其中一位。

  “当时看了他的作品,就觉得他有很好的摄影基础。但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技术培训。我们文联当时正想在这方面培育一些来自于农村牧区的有生活、有兴趣、有基础的农牧民摄影爱好者。当时我们看中了张步恒。 ”戴东辉说。接下来在鄂尔多斯市文联的指导下,市摄协对张步恒展开一对一的培训,市内、市外各类学习培训班,选题策划,并为他量身设定了一条摄影创作专业化的路子,即围绕他生活生长的农村搞创作。

  经过“包装”后的张步恒不负众望。他的摄影作品,多数以展现家乡的发展变化、人文地貌和农村民俗生活为主题。先后获得过国家、自治区、市、旗摄影大赛奖项20多次, 100多幅作品被各级报纸杂志、画册、摄影网站选发,其中《乡村婚礼》 《菜农心里乐开了花》两幅作品分获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农民摄影记录类优秀奖。目前,张步恒为内蒙古摄协会员、达拉特旗摄协副主席。看着他的获奖作品《乡村婚礼》 ,给人感觉就是一个字“喜” ,照片中每个人都在笑,笑出了农民的幸福,笑出了乡村的美丽,笑出了盛世的和谐……

  张步恒的成功离不开鄂尔多斯市文联的扶持。“近年来,我们立足于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基层文化建设事业服务,培育一批生活生长在农牧区的农牧民摄影师,用他们手中的相机,热情讴歌鄂尔多斯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新时期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和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带动,来提升农牧区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鄂尔多斯市文联党组书记冯世业说。

  鄂尔多斯市文联一直按照“完善管理机制出作品、健全激励机制出精品、扎根基层出人才”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一手搭平台,一手抓创作,尤其近年来,市文联以摄协为重点,通过基层调研、系列采风活动,发现一些有基础、有实力的农牧民摄影师,再通过系统的培训和组织各类活动,来提升他们的创作水平和能力,培育一支贴近生活、热爱家乡、创作过硬的农牧民摄影创作队伍。

  乌审旗的布和巴特尔也是这样一位摄影师。今年40岁的布和巴特尔是乌审旗嘎鲁图镇牧民。他的作品多以草原和牧民的生活习俗为创作题材,与张步恒作品的“土”相比,又显示了草原的辽阔和蒙古族的豪放。“我开始搞摄影也没有一定的创作路子,就是见什么拍什么。2005年,在一次摄影活动中,认识了戴东辉老师,他指点我要以反映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为主搞创作。2006年,我在家乡发现了一座蒙古族从游牧到定居下来后,一种用柳树作为房顶叫做‘柳把庵’的土房子。房子主人是一位名叫宝音的70多岁老人,一切生活都保留着蒙古族的传统习惯。于是,我就按照戴老师的指导,用了两年时间,把这一切记录了下来。那种房子现在乌审旗已没有了,好多的史料部门需要这种资料还得从我这里要,我快成这方面的‘土专家’了,作为蒙古族人我感到自豪,这都要感谢市摄协和戴老师的帮助与指点。 ”布和巴特尔感激地说。

  为了让布和巴特尔术业有专攻,2015年,鄂尔多斯市文联争取到一个全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程指标,让他去北京进行培训。回来后,他结合学到的新知识,又开始了蒙古族敖包的记录拍摄,而且在拍摄中,深入了解每一座敖包的来历和文化。目前,布和巴特尔组建的由7名牧民组成的创作团队,已拍摄有关敖包的照片近300多幅。

  鄂尔多斯,一个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融深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太多的乡情民俗需记载传承。鄂尔多斯培育的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草根”创作者们,或可更加直观地记录和传承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