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向版权产业“转身”需靠平台推广
栏目: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马李文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根据第17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发布的《2017中国网络版权产业发展报告》 ,我国网络版权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创作者、传播平台和消费者之间,缺乏公平、权威、通畅和有效的版权授权平台,授权机制不畅通,影响了作品的传播效率和版权服务水平。近日,记者随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举办的版权媒体班采访了山东省潍坊市的版权产业特别是民间工艺方面的发展情况。

  潍坊市拥有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6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版权开发保护与促进交易的生态链条中来,是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正在进行的一项工作。记者在该所了解到,作为潍坊民间工艺品生产、研制、开发的重要基地,该所的风筝、木版年画、核雕、拓片、麻布绒绣、布玩具、风车、剪纸、红木嵌银等作品形式精美,工艺水平很高。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在此基础上积极帮助大师艺人和工艺美术爱好者进行版权登记,已有30多位大师及200多件精品注册成功并取得版权证书,也促进了版权注册背后的工艺品交易。

  据记者了解,虽然地方版权单位在不断鼓励登记著作权、培训版权知识,但仍然有著作权人对自己有多少作品进行了登记一无所知。这是因为他们还在用传统的发行渠道,甚至是口口相传,单一行业指向单一行业的交易过程“风平浪静” ,暂时和版权纠纷、版权能够产生的价值不相干涉。另一方面,中国固有的一些价值观念与西方知识产权的价值观念有所不同,人们往往认为一件作品被复制传播是帮助自己扩大影响,对于剽窃不够敏感。

  版权价值比拼的是创意的高低,创意促成交易是带动版权人登记的最大动力,尤其是发现、创造产品与技术革新带来的渠道“红利”之间新的联系、新的模式,方能产生更大价值。传统文学、影视行业转变为多领域产品和多途径传播的格局,也就是引入网络新媒体技术发挥了作用,才成就了创意主导的IP产业爆发式的增长。传统的民间工艺会不会也有一个“华丽转身”呢?据潍坊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交易价值的增长首先需要作品数量形成一定的规模。如何形成规模?即是通过网络平台集中展示作品、产品的商业模式,推动向版权产业过渡。对于传统强项之一的民间工艺,潍坊市也及时着手,在版权保护和促成交易两方面下了功夫。

  当下民间工艺品的版权登记在促进交易方面更多是起到“保真”的作用,如何主动地、创造性地、碰撞式地产生版权交易价值,还需利用网络平台。因为相对起步较早的行业,民间工艺尚处在未开发的阶段,民间工艺品到底有多少的版权潜力,还需将其向更多的人展示出来并投放到市场中才能了解。“版权交易的核心是实现版权产品物权的交易,物权交易形成影响力的时候,版权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志强说。

  徐志强认为,当下文学、影视的版权交易最为常见,而工艺品是比较容易推广的一类,尤其是民族文化的产品在国内外的交易量很大,民间工艺的版权产业空间有待拓展,为了适应互联网+版权产业的发展,给版权人提供登记、展示、交易的服务,在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支持下,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投资研发了山东省云计算版权登记交易服务平台,登记平台从2014年3月上线以来,累计线上登记版权作品3427件,涉及书画、核雕、剪纸、戏剧、电影等众多题材,版权人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完成著作权的登记,较之以前大大提高了版权登记的效率,节约了社会成本。这是山东省第一个正式上线使用的版权服务平台。

  该平台希望通过版权登记数字授权、电子商务、数字版权交易三大功能模块,为版权人提供便捷的各类版权服务以及不同类型的版权作品与市场的对接。电子商务服务为实体版权作品提供了基于互联网的销售平台,文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市场、宣传作品、开展线上线下的新型交易模式。此外,该平台的交易服务功能正在研发中,预计2017年底前可上线运行。

  据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社会服务处处长宋萍萍介绍,电子版权登记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各地分别推广的电子版权登记平台所取得的电子证书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像山东省云计算版权登记交易服务平台这种与省版权局的后台对接的平台,在进行电子版权登记后,具有法律效力的纸质登记证书也产生了,版权人需要的时候前往省版权局即可取得。

  不过,一直以来版权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工具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线性的发行方式还能坚持多久,版权保护会以何种形式演进,答案无人知晓。但是需要版权人意识到的是,只要不做版权登记就难以避免对自身权益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