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出巡”仪式与民间传统信仰中的道德关怀
栏目:非遗
作者:郑土有  来源:中国艺术报

  清明节期间,我考察了灵武城隍出巡活动。因为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中国城隍信仰的研究,出版过《中国城隍信仰》和《护城兴市——城隍信仰的人类学考察》等著作,所以全程认真观察了灵武城隍出巡活动,发现该活动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仪式,在全国并不多见,是一项难能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隍信仰是我国少数几项发端于城市的民俗信仰活动之一。“城”指城墙,“隍”指护城河,市民为了寻求生活的安宁、安全,将保护城市的城墙、护城河人格化而产生了城隍信仰。城隍信仰最早见于《北齐书·慕容俨传》 ,其中记载郢城有座城隍祠,祠中供奉城隍神;至唐代,城隍信仰已相当普遍;经过宋元的进一步发展,城隍信仰体系基本形成;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和完善了城隍祭祀制度,下令全国各府州县必须建造城隍庙,城隍庙完成了全国网格化的布局。城隍庙一般都建于城市的中心位置,伴随着频繁的信仰活动,集聚了人群,因庙兴市,大都成了该城市经贸活动、市民娱乐活动的中心,成了一个城市的象征,如上海就流行一句俗话:“不到城隍庙,不算到过大上海。 ”城隍信仰对于中国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城隍信仰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华人的脚步流传到了东南亚各国,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民众共同的信仰,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

  城隍神的职责是保护一方的平安。他们大多由生前聪明正直者担任,或是正直无私、秉公办事、能为民消灾解难者;或是有功于国、有功于民、有功于地方的功臣;或是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不惧权势者;或是乐善好施、心地善良者等。如南京城隍文天祥、杭州城隍周新、上海城隍秦裕伯等,都是这样的人物。灵武城隍相传为明朝开国大将韩成,战功显赫,最后为救朱元璋而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韩成为灵武城隍,御边护国佑民。这些人由于生前的善行和功绩,死后才有资格担任城隍神,才能胜任保护一方平安的重任。这是城市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诉求的表达,也是对有功于民的官员的肯定。

  城隍信仰的核心是宣传“惩恶扬善”的价值观。城隍庙曾经充当过一座城市中市民伦理道德观念“教化场”的角色。城隍神本身就为世人提供了一个样板,为人要正直、坚持原则,为官要清廉、为百姓办事,做人要善良、乐于助人等,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崇尚德行,对城市市民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在许多城隍庙的墙壁上都会书写“赏善” 、“罚恶”的大字,目的也是让人们一走进城隍庙就能感受到这种气氛,警示人们在为人行事时对善恶的取舍。各地城隍庙内一副副对联,大都语气严厉,大可令作恶者心惊,其核心体现的是劝人为善、诸恶莫做的主题,如“白日无私贫富一般照临,青天有眼善恶两样分明” (通用联) ,“善则福之,何必蜜语千声嘱;恶必祸之,岂受欺心一炷香” (湖北蒲圻古城隍庙) ,“站着!你背地做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想下!俺这里轻饶那个?快回头,莫去害人” (贵阳城隍庙) 。只要你一心向善,不到城隍庙来烧香也无妨;但你做了昧良心的事,即使烧香上供也没有用。规劝人们平时要多做善事、莫做伤天害理之事。每一位到城隍庙的人,无论是烧香祭拜的信众,还是闲人游客,看到这些醒目的对联,无疑都会在心灵上产生一定的触动和震撼。有关城隍神及城隍庙的传说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内容极为丰富,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使得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判断(如善恶观念,为人处事的原则等)在不知不觉中对城市居民产生影响。在城隍信仰活动中,有许多项目对人们的道德规范带有警示的意义。如每年清明、七月半、十月初一的城隍“三巡会” ,城隍神舆从城隍庙出发沿城市主要干道巡游,最后到厉坛举行祭祀活动,从表面上看主要是警告厉鬼不可为非作歹,但事实上也同时警示世人不可干违法和违背伦理之事。这从明初由吏部统一颁布的祭文中就可以看出:“维洪武×年×月×日,某府官某,遵承礼部札付为祭祀本府阖境无祀鬼神等众事,该钦奉皇帝圣旨, ……凡我一府境内人民,偿有忤逆不孝、不敬六亲者,有奸盗诈伪、不畏公法者,有拗曲作直、欺压良善者,有躲避差役、靠损贫户者,似此顽恶奸邪不良之徒,神必报于城隍,发露其事,使遭官府,轻则笞决杖断,不得号为良民;重则徒流绞斩,不得生还乡里。若事未发露,必遣阴谴,使举家并染瘟疫,六畜田蚕不利。如有孝顺父母,和睦亲众,畏惧官府,遵守礼法,不作非为,良善正直之人,神必达之城隍,阴加护佑,使其家道安和,农事顺序,父母妻子保守乡里。我等阖府官吏等,如有上欺朝廷,下枉良善,贪财作弊,蠹政害民者,灵必无私,一体照报。如此,则鬼神有鉴察之明,官府非谄谀之祭,尚享。 ” ( 《明会典》卷九十四)很显然,后面部分就是针对参加祭祀活动的民众而言的。在这种场所,在神灵面前,提出这种警示,无疑具有威慑作用。可以说,从城隍神到城隍庙的其他神灵,从城隍庙的内部布局设置到各种摆设甚至庙联,从各种民间传说到信仰民俗活动,构成一个庞大的“戒恶扬善”的磁场,以此净化人的心灵、宣传美德、针砭丑恶,对城市居民良好道德体系的维系曾经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中国,由于社会急剧转型、市场经济冲击以及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社会公序良俗受损、人们道德水准下滑已经成为了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传承和弘扬城隍信仰中的积极因素,无疑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建设以及良好道德伦理建立的过程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各地纷纷恢复城隍庙及其信仰民俗活动,包括灵武城隍出巡在内的城隍信仰活动已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经把城隍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保护。

  诚然,新中国成立以后有段时间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曾经错误地把包括城隍信仰在内的传统民俗活动都当作封建迷信加以批评、破除。但到了今天,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强调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在这样的形势下,“城隍出巡”这一含蕴着中华民族丰富伦理道德内涵的民间文化形式,就远不是诸如“封建迷信”之类的棒喝所能概括的。相反,充分利用这一民间文化传统形式,建构当代中华文化价值观,使之具有面向新时代的功能,才是当下中国社会各界应有的思想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