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诠释丹霞之大美
——我拍《丹霞地貌》《禅说》的心得与感悟
栏目:创作谈
作者:谢锦树 文/图  来源:中国艺术报

禅说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仁化县境内,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天地菁淑之气,郁而为山川,钟而为人物,积而为忠孝仙佛之奇特,盖地与人之相贶也久矣。 ”丹霞山集雄、险、奇、秀、幽、美于一身,超凡脱俗,别具一格,乃大自然之瑰宝。她是丹霞人心目中的圣地,她是文人墨客挥洒灵感的家园,她是摄影人纵情自然、感悟人生的向往与归宿。我是土生土长的仁化人,一位本土摄影爱好者,我深深地爱着这座大山,钟情于大山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用镜头把丹霞山之大美诠释和展现给世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在第25届广东省摄影展上,我拍摄的丹霞山作品《丹霞地貌》 《云涌丹山峰欲动》荣获艺术类金奖、铜奖和本土摄影奖, 《禅说》入选艺术类作品,这是对我18年摄影生涯的一种肯定和激励,也是我对丹霞山的感恩与回报。

锦江秀色

  《丹霞地貌》作品的地质表现

  丹霞,原意是指“红色的霞光” ,丹霞山就是因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而得名。这个美妙的名字被地质学家引入科学,在这里命名了一种由红色的石头构成的、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貌,成为一个地球科学术语。

  如何拍好丹霞地貌,是摆在很多摄影人面前的一门课题。我认为,丹霞地貌拍摄的主要特点应该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要求摄取的地貌具有真实性、代表性和科普性。于是,我拿起相机,进深山、翻野岭、攀悬崖、临绝壁、寻古迹,把丹霞山神奇的岩、寨、泉、峰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凝集在我的镜头里,在十几个春夏秋冬的创作中,精选出《丹霞地貌标本》 《古老岩画》 《龙鳞片石》 《百面人生》等6幅作品组成《丹霞地貌》 ,通过不同的画面述说古老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是对所摄取的地貌,要结合其独特性,用摄影的语言,让神奇瑰丽的丹霞地貌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我没有用常规方式去选用丹霞山的日出、日落、云海、人文等宏大场景来表现,而是选能够突出地质结构、肌理、造型、质感的画面,用简洁的局部构图形式反映赤壁丹崖的地貌特质,用光影勾勒出山脊、崖壁、洞穴、图腾的轮廓,使之成为一幅既符合审美要求、又能诠释它的科普作品。

洞天福地

    《禅说》作品的光影表现

  锦石岩寺是丹霞山历史最悠久的文化遗址之一,洞穴内岩壁上的摩崖石刻记载着文人墨客的篇章。我的摄影作品《禅说》以丹霞山锦石岩寺的罗汉为创作题材,运用自然光成功地塑造出“金身罗汉”的原本面目,围绕着丹霞山特有的佛教文化而立意,通过摄影的用光、构图,呈现出一种佛界的意境,展现出一种平空赤壁、金灿流溢、赤橙起伏的大气,一群罗汉再度被佛光沐浴、活灵活现在锦石岩。

  摄影的艺术是光影的艺术。这幅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光线的运用,我通过长期的观察,最终在夏日的一天太阳落山前捕捉到了洒入锦石岩的一缕阳光,低色温的阳光照在赤色的岩体上、照在金色的塑像中,红的更暖、金的更黄,意境已基本达到创作的原意。而此时的现场光线角度正好是左上侧光,恰到好处的光位为人物群像的造型描绘出明朗的立体感。在构图上,我有意把人物群像这一主体放到最下面的贴边位,这一处理打破了常规的构图(主体安排在画面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地方) ,从而使画幅中带有几分神秘感又交待了丹霞地貌的特定环境。画面从上而下、由暗到亮,而刚好画面的中段露出了一缕不可缺少的“神来之光” ,把平横的画面顺势点破,影调由此而灵动起来。 《禅说》构图以意境为前提、画面以明暗的影调变化为效果,立意是从佛教文化与赤壁丹崖的角度来考究,真实反映宗教信仰其所处地理的自然环境,以达到艺术创作追求的理想效果。最终,这幅作品获首届“中国好风光”全国摄影大展三等奖,入选第25届广东省摄影展。

仙山琼阁

  我做过教师、当过军人,曾在政府供职,也去过特区、闯过市场,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摄影,从此它成为我毕生追求和依赖的精神家园。我与摄影有缘。自1999年以来,我的一些作品陆续在市、省乃至全国影赛中入选、获奖和发表,引领我走进了一个凝聚着光与影、线与色、历史和现实、思想和情感、疲惫和愉悦的瞬间世界,凭着一股浓浓的乡情和激情,我在摄影的路途上一路走下来,一直走到现在。

  丹霞山的大美源于自然,自然孕育了万物,自然创造了美。我对丹霞山情有独钟,我与丹霞山血脉相连。我以一种儿子对母亲的敬仰和虔诚,行摄于丹山锦水间。我把心底最纯真的爱凝集于有灵性的镜头,记录它的生命;用自己的视角,表现它的美点;用自己的情感,诠释它的含蕴。

  摄影让我更多地感悟自然、了解社会、体味人生;让我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张扬个性;让我享受生活、享受艺术、收获友谊。感谢时代,感谢摄影。今后,我会不断把自己对生活、对丹霞山的那份情感和执着,泼洒在更多的本土题材作品之中。

  生命因摄影而精彩,精彩因瞬间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