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围楼的前世与今生
栏目:关注
作者:本报记者 王雨檬  来源:中国艺术报

始兴围楼的前世与今生

——记“千年古县 福地始兴——文艺名家看始兴”采风活动

作家、摄影家深入到广东始兴满堂客家大围采风  董磊  摄

  距离广东韶关市区55公里处的“中国围楼文化之乡”始兴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代代勤劳质朴的始兴人在这方土地上,创造了令人赞叹的文化,围楼便是其中的一道风景。“千年古县”始兴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 。走在始兴的田野乡间,各具特色的围楼点缀在青山绿水中,为质朴的乡村气息平添了几分神秘感。据历史记载,始兴县曾有围楼500余座,从明代到清末历经近千年的岁月更迭,尚存249座,数量之多居粤北之首,无愧于“中国围楼文化之乡”的称谓。

  为了振兴围楼文化,促进围楼保护与建设新农村的和谐发展,由中国艺术报社、广东省始兴县政府主办的“千年古县福地始兴——文艺名家看始兴”采风活动于12月15日至18日在广东省始兴县举办,卞毓方、刘家科、兴安、张瑞田、侯智宽、于志新、张安华、陈凯辉等多位作家和摄影家来到始兴,用他们独特的艺术眼光,重新审视围楼文化之美,并为始兴围楼今后的保护与开发建言献策。

  在12月16日始兴县东湖平坝民俗文化村举办的“千年古县福地始兴”2016首届始兴围楼文化节开幕式暨采风活动的启动仪式上,长年进行闽、粤、赣等地客家民居调查研究的始兴县围楼协会主席廖晋雄向参加活动的嘉宾介绍了始兴围楼的历史价值和功能特色。从外观上看,始兴围楼形状不一,呈正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从建筑材料上看,有用泥坯砖或夯土筑成的围楼,也有用青砖和鹅卵石一砌到顶的围楼。顶部设计也不拘一格,或是尖峰状,或是锅耳状。从规模上区分,小巧玲珑型的围楼占地面积仅有12平方米,气势磅礴的占地面积可达13000多平方米。自古以来,始兴围楼都具有很强的军事防御能力,具备防匪、防盗、防潮、抗灾等功能,同时又将整个族群成员的生活团结于一个屋檐之下,集建筑学、美学、军事学、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于一身,对研究客家民族历史及其文化渊源具有重要价值。

  在随后两天的实地考察中,艺术家们来到了位于始兴县各镇的满堂客家大围、红围、八一村围、顿岗镇下寨围、笔子薮围等围楼,亲身感受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先民们的智慧和勇敢,以及围楼在当今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清道光十三年建造的满堂客家大围,面阔178 . 8米,进深83 . 4米,二至五层高约8至15米,由三个单元围楼组成,各单元有各自的正门,既可分亦可合,形成一个整体,如此宏伟的家族围楼历经沧桑后依旧牢固结实,围楼内铺设的杉木地板、楼梁瓦梁仍然紧密地排列在一起。两侧的单元围楼用于日常起居,中间用于囤放物资,为了确保物资的长久存放,每间库房内都有可见光射入,并与廊道的窗口保持有角度的对流通风。此外,在防御功能上,满堂客家大围更是设计巧妙,为了有效防御猖獗的盗贼兵匪,墙体上布满了形状各异的瞭望孔和射击孔,以适应多角度的观察和架设不同形状的武器装备。各单元围楼仅向外开一扇大门,门板用铁皮包裹,若盗贼侵扰,大门一关,围楼便成为固若金汤的城堡。面对如此机智的防御型建筑,艺术家们不禁为之赞叹。

  在走访三栋屋围楼和廖屋围楼时,众人发现,这两幢围楼不同于其他空置的围楼,楼内正有工人施工,原来这两幢围楼已经被“认养” 。据始兴县文联主席谭文周介绍,“围楼认养”是2011年经始兴县政府核准通过的利用民间资源保护围楼的一种方式,由有财力且对保护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认养”围楼,成为古堡“堡主” ,并对其进行修复和维护。张越强就是“认养”计划中的“堡主”之一,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与廖晋雄讨论如何修缮围屋中央一口水质依旧清澈的井眼,廖晋雄建议他把原始的石质井围留存下来,让今后入住客栈的客人感受到围楼的历史厚重感。

  张越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珠海做生意赚了钱,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反哺家乡的围楼文化,如今他已经“认养”了三处围楼,预计总投资额将达到2000万。在与政府签订的合约中,明确规定了围楼今后的用途,并对施工修缮等细节进行约束,县政府在改建中起指导作用。他对项目前景充满信心,“我看好这个项目,随着围楼文化影响力的扩大,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愿意了解传统文化的人入住体验。 ”

  尹福龙是另一位“认养”围楼的“堡主” ,他在廖屋围楼的古堡文化俱乐部项目已经投入使用,俱乐部拥有十几个房间,每天几十位客人的接待能力。俱乐部保留了围楼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室内装潢以古香古色的木质家具为主,现代设施一应俱全,记者注意到甚至连垃圾桶也是取材于挖空的树桩。尹福龙表示,由于围楼的主体结构以石砖和木头为主,所以隔音状况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他们选择了所有房间整体出租的经营方式,目前接待的客人都是几十人的大团队,相互之间熟识,在隔音问题上也能相互包容。“我们尽可能地保留了围楼的原始状态,一方面是想保留这份文化遗产的原貌,另一方面就是希望给客人一个原汁原味的体验。 ”尹福龙表示。

  在三天的实地考察中,艺术家们利用一切时间与地方百姓交流,尽可能地为自己的文艺创作搜集素材,用镜头捕捉围楼与周围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动人瞬间,文学家也不断记录着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中令人感慨的细节。在12月18日举行的“文艺名家看始兴”采风活动座谈会上,艺术家们针对始兴围楼今后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了恳切与实际的建议。

  美国传教士罗伯特·史密斯在《中国客家》一书中曾写道:“客家人是中华民族牛乳上的奶酪,而这光辉至少百分之七十应该归功于女性。 ”兴安认为正如罗伯特所言,客家女人不缠足,不拘泥自己在闺中,而是走上田间地头,和男人一样劳苦工作,这样独特的文化、风俗,为诗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然而目前广东文学在全国文学的板块上还不算突出,与经济发展不成正比,缺少厚重的本土化的有历史感的作品。他鼓励始兴的文学工作者们,珍惜这片土地带给他们的独特文化滋养,增强使命感和自信心,让始兴文学有所突破并影响于广东文坛,走向全国。

  侯智宽表示,在这个信息化的读图时代中,摄影在宣传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围楼建筑背后蕴藏着始兴人保护家园的动人事迹,反映出客家人热爱生活、热爱和平、追求和谐、追求发展的优秀品质,有效利用摄影这个艺术手段,始兴围楼文化可以走得更广阔、更长远,他希望在今后的围楼开发中,要强调“修旧如旧” ,尽量不破坏外观。于志新认为,宣传围楼要注重有特性的宣传,抓住始兴围楼文化的特点,但不能过分修饰,真正打动人的瞬间是自然的,而非矫揉造作的。陈凯辉认为,始兴围楼的特性就是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就是客家人吃苦耐劳和勤奋努力的精神,除了大美风光,也要大力推广突出这些特点的摄影作品。刘家科则用“一座宝库”形容始兴,围楼和生态环境就是这座宝库中的“两件宝贝” 。“始兴已经着手打造宝库的钥匙,围楼文化节就是打造这把钥匙的一个举措。 ”他希望,始兴围楼的深厚文化内涵在宣传中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

  除了宣传工作的侧重点,专家们也为始兴围楼的活化利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金点子” 。卞毓方认为始兴围楼的保护与开发要站在更高远的立意上思考,心要走向世界,比如在围楼中建立影视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剧本,以表现客家人的勤劳勇敢为主题搞影视创作;也可以向驻华大使馆提供场地,邀请国际艺术活动走进围楼,从而扩大围楼的国际影响力。张安华同样认为格局有多大,视界就有多大,始兴的目标应该是走向世界,向世界范围内的NGO组织申请资金援助,邀请带有经费的专家团队来进行项目研究,这些举措在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张瑞田的发言则提醒了忙于建设的始兴人,希望他们能理解“慢生活”的意义,也为避免过度开发“踩了一脚刹车” 。他说:“珠江三角洲过去的发展是摸石头过河,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要学会借鉴,可以看着摸着石头过河的人摸着石头过河,从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看,我们已经能体会到开发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其实这些围楼哪怕不开发,放在那里也是一种美,如果有一天后代看到这些围楼都变成酒吧、旅馆,我们可能会被耻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