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里来到花里去
——壮族岩画音乐舞蹈诗《花山》复活千古岩画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丁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取材于中国第一处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由广西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壮族岩画音乐舞蹈诗《花山》 ,历经三年倾力创作并入选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于8月20日、 21日晚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

  花山岩画,是保存了壮族先民伟大艺术杰作的载体,壮族岩画音乐舞蹈诗《花山》 ,是对这一特殊的壮族文化象征的艺术再现。 《花山》总导演赵明表示,具象的花山是壮族生命的摇篮,舞台上的《花山》则是祖先梦、民族梦的延续,是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为了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呈现最佳艺术效果,历经三次打磨提升的《花山》如今以更清晰的主题脉络逻辑、更巧妙的人物关系交织、更丰富的舞蹈意象形式,将贯穿全篇的“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的民族文化寻根主题,融合壮族人“从花里来、到花里去”的生死观,表达更富有生命意味、历史厚重感以及壮族哲学思想的艺术呈现。

  《花山》用艺术的方式揭秘花山岩画中隐藏着的壮族对自然的解读和对生命的认知。总导演赵明、编剧任卫新、作曲刘彤、舞美张继文、服装设计李锐丁等主创团队,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多次深入广西左江花山与各族村寨开展采风,与民间艺人交流,学习研究壮族音乐舞蹈,查阅了大量的岩画资料,并反复研究和论证,深入挖掘花山岩画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使这部舞台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演出以舞蹈为载体,通过将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接、精神的穿越和连接,将广西左江沿江两百多里的美丽画卷复活到舞台上,展示广西壮族厚重的文化历史和时代风貌。作品以开拓性的艺术思维创新和发展了舞蹈表现形式,提取壮族文化内涵,对铜鼓、绣球、青蛙、壮锦等具有壮族特定意义的文化符号进行了巧妙组合,将民族文化符号融入到舞蹈意象中,并结合壮族多声部的民歌音乐,形成了独特鲜明的民族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