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寻常却艰辛
——谈行书学习的几个问题
栏目:书论
作者:张志庆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书法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越往上走,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行书是常用的书体之一,是通俗的手写体,我们日常的书写和交往也大都以行书为主,但这看似寻常的书体想要达到高水平,也需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学习过程。于其难处,尤为透心,余认为行书有四难:

  >>见个性难

  尽管毛笔的书写已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成为少数人的艺术活动,但行书仍然是毛笔书写群体中最常书写的书体,人人能写,但其广阔性要优于其它书体,人们也能对其评头论足,皆能赏析。孙过庭《书谱》云: “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 ”随时俗而应时变化是行书的特点。这样易着时代特色,易入俗,见个性不易。这对于同时代的行书书家,要彰显个性就更增加了难度。如宋四家在尚意书风的大环境下,其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但深入分析时我们却发现,米芾、黄庭坚的作品中有苏轼作品的影子,有些字只是改变了用笔,而结字形态完全一致。苏轼的字中亦有蔡襄的结字和用笔的特点,可见他们之间的互相影响。单从结字上来看,行书为真书之少纵,牵丝萦带,形体变化并不能像草书那样丰富,相对有一定约束性,这使其形体的变化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无法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影响了其个性的发挥和突出,是创造个性较难的又一原因。

  >>出新难

  自东汉刘德升创行书以来,历代名家林立。从用笔、结字到章法,每一个方位、每一种体式、每一种章法形式都有书家涉猎,而且有的创立了历史的高峰。如在用笔的丰富性上,以王羲之为最;在外拓笔法的使用上,颜真卿、杨凝式、蔡襄、何绍基都达到了很高水平,而以颜真卿为最;对内擫笔法的把握,欧阳询登峰造极。在结字上,取字之“向势”而立名者,有颜真卿、徐浩等;取“背势”而立名者,有欧阳询、米芾、杨维帧等。章法疏朗而境界高出者,有杨凝式、董其昌等;章法茂密而朴厚高雅者,有苏轼、米芾等。在格调的营造上,晋人和宋人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面对前人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须认真分析,耐心继承,找出前人的优点和缺点,取长补短,互相融合,寻找一条自己可走的路。古人穷思于用笔和结字,所以古人的字耐品,耐看,看一字便能大致辨别书家风格,我们没下这样的功夫,所以,作品不稳定,即使偶出新样,也固定不住,很快变化,不能够打造得更纯粹,更具有学术高度,因而不具有可比性,这也导致当代出新风格难。当然,也有一些“新花样” ,因其火候不到,审美价值不高,不能称为“艺术风格” ,而只能称为“新花样” 。

  >>见成果难

  行书的学习吃功夫大,学习时间周期长,收效微。笔法的解决是学习行书的第一步。行书的笔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它是自汉、晋以来一直流传的“古法用笔” ,不掌握这种笔法的行书书写等于乱画,花时间再长,也是门外汉。因此古人穷思皓首,用掘墓、盗窃等手段去获得这种笔法的奥妙,就是这个原因。所以,笔法的获得,必得名师指点,才能有所开悟,正如明解缙所说,“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笔法的学习,即使方法对,路子正,有“明师”指导,不走弯路,亦需二至三年,才能顺畅,而要得心应手,时间更长,如方法不对,则如坠雾中,终生不得,可见其难。而结字吃功夫更大,它需要一个一个字地去解决。赵孟頫说: “用笔千古不易,而结字亦须工。 ”此言非虚,功夫不到,则字无神,无味,不耐看,薄气。当代很多人书写不佳的原因,便是结字不过关。结字首先要掌握古人所使用的方法,所谓入古是也,了解古人的结字特点,总结归纳,找到古人的“结字思维” ,再以此思维去创造自己的结字特点,形成自己的“结字思维” ,创造自己的结字风格特征。

  >>格调高雅难

  所谓格调就是书法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神采和气息,有高雅和低俗之分。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字有神采,气格高雅,则为佳品。但要注意神采和气格的协调,若一味求神采,易流于粗野,气格不高,反碍格调高雅。古人书迹仅从技法的角度来看,亦有雅俗之分。如王羲之格调在王献之之上,而王献之又在颜真卿之上,苏轼格调在米芾和黄庭坚之上,米芾格调又在赵孟頫之上。学习取法,虽已从吾所好为准,但要以取高格调者为上。学书最忌者“俗” ,黄庭坚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俗则格调低劣,气息零乱。

  行书学习虽有以上四难,但在当代亦有成才的机遇,为历史上少有,当今书法学习材料丰富,取法范围广。现代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和大量书法资料的出土,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自商至今的任何资料,而且资料之清晰和翔实,可谓胜于观摩真迹。

  西方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方法论。这使得我们有了一套全新的方法,去分析传统经典的作品。其视角的独特性,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获得古人的笔法要义,以及结字特征和章法空间布白的奥秘;使我们能够清晰了解古人的优点,有目的地继承和学习。现代的电脑技术,借助高清数码影像,还可以对经典作品做深层次的分析解读,甚至还可以演绎、还原其书写过程,仿佛羲、献在侧亲自为我们示范,并从动作的合理性上来理解挥运对笔画形态形成的影响,既而更准确地掌握书写技巧。但书法不是一场竞技,它需要长时间的体悟和浸淫,才能发出诱人的味道,使人回味无穷。假以时日,定会有修养全面者,创造出不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