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审美式生活
栏目:创作谈
作者:方放  来源:中国艺术报

苏轼《梵天寺题名》 方放

  走进书法,只因当初的那一念美好的憧憬。

  小时候开始习书时,父亲讲述的兰亭故事,在我心里形成了一幅美好生活的图景。因为年纪小,并不懂得书法艺术中蕴含的许多道理,只是留下一抹优雅生活的印迹。

  当然,后来学书过程的磨砺,却变得异常艰辛,即便如此,书法也从未离开过我。

  每每临习《兰亭序》 ,最令我动容的是其中洋溢出的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时空画面。晋人萧散超逸的风神,自由放达的性灵,总让我心驰神往。这短短的尺笺中浓浓淡淡的字迹都是一个个呈现生命的表象符号,而贯穿于书者心灵的,便是帖中散发出来的崇尚生命的性情。在他们用墨线勾勒岀的虚空里,好像能听到古琴的乐声,那种回旋往复的韵致是音与音之间的藕断丝连,是字与字之间的回眸深情,意蕴深长。

  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而最弥足珍贵的是晋人向内心的发现。有了这样一种心情,才能让自然与心灵相互交养,留下一份情致化、虚灵化的人生情怀。

  在王羲之的兰亭里,遇“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良辰,值“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美景,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与兰亭,一觞与一咏,彼此热爱,彼此感动,微醉间将目光推及无限玄远之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深幽的玄学精神、晋人的风骨在右军笔端的提按使转间,裹着满怀的温暖飘落在素笺上,那般的温文尔雅,清净萧疏,“迥出尘埃之外” ,使《兰亭序》成为那个时代最恰当最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所谓“境由心生” ,书法家笔下的境界,是活泼泼的心灵呈现的真实。“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孙过庭在《书谱》里这一段精彩的文字,向我们透露了真正的艺术家在对天地自然的观照中,将自然造化之种种雄奇瑰丽化为万般变化的线条,把对自然的体验转化为书写的体验,具象的真实转化为抽象的真实,这一切实为心中的真实体验。

  书法,既是哲学的,也是生活的;既是理念的,也是实践的。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文化性、时代性,而美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书写技巧是理念的落实,也是理念的实践。书法理论从来不是空洞的,它需要技术去支撑,去落实。 《易经》有云:“阴阳互抱谓之道” ,即是理念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倚重,不可偏废一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不但是书法艺术的审美原则,也是书法实践的技术原则,同时也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原则。书法艺术的探究过程亦是逐渐完善人格的过程,书法即人生,人生即书法。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道出书法艺术是以人的全部生命内容为轴心的艺术实践活动。每一次的艺术活动其实都是心灵的游历,抵达的是可居可游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