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天堂图书馆长的问候
——观英国空动剧团舞台剧《我和博尔赫斯》
栏目:现场
作者:张凌书  来源:中国艺术报

舞台剧《我和博尔赫斯》剧照

  “我总想着:天堂大概就是图书馆那样吧。 ”也许就是因为英裔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这句话,才吸引了诸多爱书的观众们,静下心来和来自英国的演员们一起来了一趟时光穿梭之旅,在现实和梦幻中体会着作家与书籍之间的情感。

  演出未开始,舞台上已经摆好了道具:两扇木质的书柜并排竖立在舞台中间、几堆随意散落的书本、柔和的光影打在木质书柜背面,呈现出一本不停在翻动的英文书。为了更便于中国观众理解,舞台左右设计了字幕板。随着灯光逐渐变暗,一位赤脚的英国女演员走上台,面对观众开始讲述她对图书馆的理解,演出正式开始。她叫爱丽丝,正在面试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工作,随着舞台上渐明渐暗的灯光,每一幕的转场自然又优雅,让观众丝毫没有跳戏的断裂之感。故事被两条线索平行推动着:在读书俱乐部相遇的苏菲和尼克,从相遇相知到相爱。在浓浓英式下午茶的陶醉下,观众也似乎置身于图书馆的读书会中,嬉笑怒骂的英式冷幽默丝毫没有受到地域以及语言的影响,反而逗得中国观众哈哈大笑。同时,博尔赫斯的一生也被娓娓道来。两条看似不相干的现实与魔幻叙事线却随着故事的走向渐行渐近,从平行到相交。少年的博尔赫斯出身于书香门第,酷爱读书和写作,很小就显露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文学才华;随着年岁增长,仿佛受到命运的驱使,他终于在心中的天堂——图书馆开始工作,但是命运又像一个淘气的小男孩,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当他成为藏书80万册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图书馆馆长时,双目也因家族遗传病而失明了。他推开了心里那扇天堂的门,却无法看清里面美妙的风景。即使有如此的遗憾,博尔赫斯晚年依然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并且成就惊人。而在现实故事里,苏菲爱上了读书会里腼腆的尼克,他们一起读书,聊读后感,分享生活里的小乐趣,看似甜蜜的生活却被苏菲突发而来的眼疾打破。苏菲将慢慢地看不清远处的风景、近处的物体、身边的色彩甚至尼克的存在,最后眼前只能是一片黑暗。这似乎和博尔赫斯遭遇了相同的困境:热爱读书,却无法阅读;热爱生活,却又无能为力。世间最大的遗憾也莫过于此,如一只在水晶房里的困兽,前方的光亮太渺茫。

  全剧一共只有70分钟,演员全部来自英国空动剧团,而这部剧也在英国爱丁堡艺术节上大获好评。剧中有多处细节的处理和道具的使用堪称神来之笔。首先是书架的使用,开合如门扉一般,既能当成光影投射的幕布,同时也为几处巧妙的转场提供了空间。其次大量的书页以及图书的堆叠穿插让人耳目一新,有时书页从天空飘散而下,结合明暗的灯光,让人有一种置身魔幻的感觉;有时图书被摆成多米诺骨牌,一本倒下后周围的一圈书本按顺序俯首称臣般贴地;有时图书又被拼成飞机一样的图案,随着演员身体的舞动而跟着飞上天空。甚至演员的服装配合手电筒也能演绎成一只活灵活现的老虎,那手电里的光芒正如老虎洞悉一切的双眼。打开书架上一本本的书,用手电一照,每一本似乎都暗藏玄机,如中国的皮影戏般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书中老虎的卡通形象有奔跑、有跳跃。光影与其相得益彰地结合,让一个舞台呈现出前后、明暗的多面对比效果,使演员有更多的空间表演,也让整台戏看起来更有层次感。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演员都是光着脚演完了整场,他们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大手笔的舞台装潢,只有真诚的表演和那些出彩的创意。最令人动容的是苏菲几近失明时的内心独白,一种无可奈何的呐喊,同时背景声音是博尔赫斯作品的朗诵:“我想象出一个由迷宫组成的迷宫,一个错综复杂、生生不息的迷宫,包罗过去和将来,在某种意义上甚至牵涉到别的星球。我沉浸在这种虚幻的想象中,忘掉了自己的处境。我觉得自己抽象地领悟了这个世界。模糊而又生机勃勃的田野、月亮、傍晚的时光,以及轻松的下坡路,这一切使我百感丛生。傍晚显得亲切、无限。道路继续下倾,在模糊的草地里岔开两支。 ”

  看过不少英国本土演员的戏剧作品,有《歌剧魅影》那样的绚丽舞台调度,有《战马》那样的精致舞台道具使用,有《Once (情难独奏) 》那样男女爱情小清新的表达,有《仲夏夜之梦》那样莎士比亚的经典重现,却少有这样双叙事线并行的戏剧故事表演,又将道具以象征手法使用得如此广泛。把书页扇动,变成飞机;把书本累积,变成楼梯。中国戏曲中的“一桌二椅” ,讲究的是写意的传神;西方戏剧讲究的则是写实的细节。但是,当西方的戏剧舞台也开始写意的比拟,似乎让戏剧有了更多的维度,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

  当爱丽丝再次走上舞台继续讲述她对图书馆的理解时,观众已经感受到作品要接近尾声了,正如画一个圆圈那样,从一个点出发,最后还是要回到这个点上,可是圆周这道弧线已然勾勒出动人的故事。仔细看那些读书会上开玩笑的年轻人与认真读书不断求索的作家,俯下身去还能听到博尔赫斯喃喃的自语:“有些人无法想象一个没有鸟的世界;有些人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水的世界;而对我来说,我无法去想象一个没有书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