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望重泽被后世
——记赵朴初先生纪念碑文创作
作者:张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宇与朴老夫人陈邦织合影

  赵朴初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和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海内外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在国内外拥有极高的名望和声誉。朴老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矢志不移。他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中,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享誉世界的大人物,竟然有一天与自己的书法创作联系在一起。早在2005年9月中旬的一天,太湖县政协主席王中华先生一行四人,风尘仆仆来到我的办公室,邀请我为赵朴初先生书写纪念碑文。我接到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心情十分激动,久久不能平静。后来到了2005年11月26日,我在王中华先生的陪同下,带着书写的初稿前往北京新华南街朴老的家中,听取赵朴初夫人陈邦织先生的意见。当时所见,朴老居住的是一个四合院,正堂屋中堆满了书籍,连我们落座的茶几和座椅上都是书籍。室内的家具看起来陈旧而简朴。陈邦织先生反复认真观看了我书写的碑文初稿后,连连点头,她认为我写的既工稳清秀,又飘逸洒脱,有一股文人气息。回到宾馆后,王中华先生对我说起,在此之前,他们也在全国的20多位书家中反复斟酌,最后选定我来写朴老的碑文。能为朴老书写纪念碑文,是我艺术生涯的一件大事、幸事。这既让我深感荣幸,同时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为了能通过书写纪念碑文,把朴老一生爱国爱党、追求真理的足迹,平易近人、谦和开朗的性格和襟怀坦白、与人为善的风范表现出来,我在书写之前认真做了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是借景。太湖县寺前镇是赵朴初先生的故乡。为永远铭记朴老一生的丰功伟绩,进一步弘扬朴老爱国爱乡的崇高精神,为故乡人民及海内外宾朋提供一处凭吊、瞻仰之地,太湖县委、县政府特在朴老故里寺前镇兴建赵朴初文化公园。朴老文化公园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北30公里的寺前镇,背倚峰峦竞秀的双凤山,面临碧波荡漾的花亭湖,四季鲜花盛开,周围树木葱茏,环境极其优美,象征着朴老风范如山高水长,寄予家乡人民对朴老绵绵不断的追思。赵朴初文化公园由已建的寺前河文化公园、赵朴初生平陈列室和待建的赵朴初故居、赵朴初纪念廊、古民居(原刘家祠堂) 、报恩禅寺等部分组成。公园庄严肃穆、古朴庄重。为写好碑文,我特地几次去当地了解朴老的生平,实地感受、体验朴老崇高的道德精神。

  二是追忆。朴老纪念碑文赞誉了朴老一生志存天下、心系民生、爱国爱党的崇高品质;发扬民主、追求真理、公而忘私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诚恳待人、谦和开朗的质朴性格;淡泊物外、豁达大度、清正平和的心灵境界。早在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时候,朴老就给自己定下“三不要” ——不要警卫员,不要换红旗车,不要换大房子,一生清廉,周恩来总理称赞他为“国家的宝贝” 。朴老的客厅也是书斋,名“无尽意斋” ,小小的佛堂、简朴的客厅、普通的小院,涌动着波涛,连接着四海。海内外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国家领导人都曾在这里留下了踪影。赵朴初先生在这里写成了《片石集》 《滴水集》 《佛教常识答问》等著作, “人间佛教”精神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佛教以慈悲、智慧为度众生,勇猛精进的实质与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在朴老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他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仰,行愿无尽,“老老实实地做人做事,教化人们净化心灵,开发智慧做人;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做事。 ”读其著作、诗词、书法,这些都是我创作的灵感源泉。

  三是酝酿。自1986年以来,我先后对王羲之《兰亭序》 《圣教序》 ,隋《龙藏寺碑》 ,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等碑帖,进行了深入细致地临摹。由于我在书法上采取博采众家之长和倾力专攻相结合,爱古而不薄今,逐渐形成自己凝练、典雅、端庄的楷书风格。书法是一门“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抒情性艺术,每一件书法作品即是书家的性格、品质、志趣、思想情感、审美观念等心态结晶的轨迹。这种轨迹正是书家创作时心态历程的记录,也是书家各种心理因素综合酝酿在临池前和挥毫中的心理势态的固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书法创作也可以说是书家情绪情感的变化过程。人的情绪在长时间的酝酿到短时间的爆发变化会引起生理方面综合变化,情绪的爆发常常会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需要寻求一种宣泄的方式。书家经过长时间的情感准备,在灵感这种媒介的点燃下迸发出来,由量到质的飞跃,将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书法作品的形式倾泻出来,凝结到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

  为了把碑文写好,我怀着对朴老崇敬的心情,反复研读了《龙藏寺碑》《雁塔圣教序》 ,外加褚的《房玄龄碑》和《孟法师碑》等,并进行数次通临。书写之前,我反复阅读朴老碑文,使自己完全沉浸在碑文内容之中,近距离感受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 “报国舍身,菩萨道行,慧根佛缘,花开见佛,学海寻珠,离乡负笈,书山探宝,挥毫落纸,自成一体” ……

  四是达情。朴老碑文共769字,书写过程中,我力求表现出龙藏寺碑的静穆朴拙,又表现出褚书的空灵、飘逸、飞动;既注重每行字与字的上下呼应,又注意到字与字之间左右顾盼,一天之内使得整个碑文一气呵成。在创作过程中,深感朴老的人格力量,使我陶冶品格、涵养性情,更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创造出符合自己的创作心态,使情感能够摆脱阻碍,顺畅的表达。通过创作,力求表现出朴老的豁达、平和、谦恭的性格,宏大、无私、博爱的精神境界。

  书写碑文是文化的一种反映,表达对朴老的理解。其一要细心,不论是节奏、点画,还是用笔、结体等,都细细推敲,任何粗放都会影响整体章法、结构;其二要真心,注重整体的和谐效果,真心地自我表现,把心融入作品,只有“心合”才是真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其三要用心,修炼自身,立意要高,即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既体现在方法技巧层面上,更要体现在文化意识层面上,由感而生、发自内心的作品才能真正感人。情感是书法的生命、艺术的灵魂。大诗人白居易说: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好的艺术作品必须从心出发,才能成为传世佳作,在动笔之前先动情,才能以己之心去感人之心。

  一生忙碌劬勤的赵朴初先生从未视书法为闲事。自幼随父母勤习书法,视为人生路上的一门重要功课,因此他能够始终坚持如一,日日、月月、年年。书法在宣纸上和他保持了一种真诚的默契。启功先生《赵朴初诗词曲手迹选》后记曾感叹道:“朴翁擅八法,于古人好李泰和、苏子瞻书,每日临池,未曾或辍,乃知八法功深,至无怪乎书韵语之罕得传为家宝者矣。 ”早在1977年,北京市书学研究会成立,成就与声誉并高的赵朴初即被推为会长; 1981年,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赵朴初又当选为中国书协副主席。

  此外,朴老生前还曾担任过“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的名誉社长和第五任社长,对促成中国印学博物馆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赵朴初先生地位特殊、影响深远,他的书法艺术作为他完整人格的一部分和重要体现,是极具研究意义的。赵朴初的书法兼有“韵” 、“力” 、“意” 、“法”四大要素,字形流畅秀逸,结构严谨缜密,笔墨洗炼疏朗。风格秀逸中见端庄,潇洒中见法度,娟秀而不失之纤弱,潇洒而不失之放诞,平易畅达,毫无拘碍,在笔法上融入了碑意,随着赵朴初佛教思想的确立形成,禅定、忍辱、精进等释家精神也通过书法这一形式外化出来。

  20世纪上半叶,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提出了“人生佛教” 、“人间佛教”的理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播和弘扬,人间佛教蔚为潮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佛教界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于是,革除传统痼疾,进行思想改造,清除封建主义残余,倡导佛教改革,推动佛教的现代化进程,是当务之急。1952年4月15日,作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的赵朴初,在上海佛教界举行的佛教徒思想改造座谈会上,做了关于思想改造的重大意义的报告。

  1953年6月,中国佛教协会宣告成立,首先致力于指导并推动全国佛教徒进行关于爱护祖国及保卫世界和平的学习,作为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赵朴初对于佛教教义的倡导和身体力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面向现实人间,报国土恩,报众生恩,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旋律。而真正明确提出发扬人间佛教理念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代表人物首推赵朴初。 “人间佛教主要内容是五戒、十善。 ”特别重视“人”和“做人” , “只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样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 。有大爱精神,修炼人品,“当你微笑时,整个世界都在微笑。 ”若品读晚年赵朴初浸润了佛学思想精髓的书法作品,更可以说是“字字如莲花,笔笔有梵音” 。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过程,包括有字书和无字书两方面,朴老的一生就是博大精深的书。通过书写赵朴初纪念碑文,让自己受益匪浅,使得自己在艺术和人生方面理解更加深了一步。

  张宇

  男,安徽临泉人, 1958年8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主席,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曾荣获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书法艺术节最高奖—— “书法十杰”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最高奖。作品特邀、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文化部等国家级书法大展80多次,出版有《张宇楷书千字文》 《张宇书赵朴初碑记》等18部专著, 2005年为赵朴初先生纪念馆书写纪念碑文,被有关机构评为“2009 - 2010年度中国最具升值潜质的十大书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