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凤清声 传唱不绝
——观梅派名剧《生死恨》有感
栏目:品味
作者:李楠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今年纪念梅兰芳大师130周年诞辰、梅葆玖先生90周年诞辰的梅派剧目全国系列巡演活动中,北京站的几出戏场场火爆,而由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的青年名家白金于吉祥大戏院领衔主演的梅派名剧《生死恨》格外吸引戏迷的关注。在此次挂帅的一众梅派再传弟子中,白金年龄偏小,并且挑梁的《生死恨》又是诸多经典中难度较大的唱功戏,从演出效果来看,白金不负众望,凭借自己尽职尽力的表演告慰了师爷、师父的在天之灵。

  毋庸讳言,在当下京剧仍属小众艺术,而在中国,乃无人不知梅兰芳,这是由于他的名字早已成为文艺界的一面旗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师的崇高气节曾经感动了全体国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三种可贵品质在他一生的不同阶段均得到完美体现,即便是不看京剧的人也会被他的道德情操所震撼。抗战中“蓄须明志”的故事家喻户晓,而不熟悉京剧的人一般不知道梅兰芳的爱国意志不仅表现在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之后,实则早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即东北三省沦于日寇铁蹄之下时,梅兰芳便借助身边文人墨客之力,一起编演爱国古装戏,激发民众斗志,号召抗击侵略者。《生死恨》正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梅兰芳排演新戏不是自中华民族受辱时起,而是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就投入到戏曲改良运动大潮之中。当时包括胡适在内的一批知识分子看到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常年在舞台上不断重复演出情节不痛不痒、内容无关风化的旧剧目,并且以审视西方戏剧的眼光评价传统戏曲的艺术优劣,从而得出在今天看来十分荒谬的结论,如京剧的一桌二椅过于简陋,不如话剧的背景道具贴近生活;京剧的人物性格过于简单化、脸谱化,不及话剧通过揭露人性的复杂,褒贬善恶,发人深省。

  梅兰芳身处那个时代,以从善如流的积极心态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奋力呼号,排演了《一缕麻》《邓霞姑》等时装戏,企图唤起民众的觉醒。然而在那个不合理的社会,京剧名伶终究被视为下九流,在老百姓的心里,无法接受毫无社会地位的江湖艺人对掏钱享乐的衣食父母进行高台教化,普通人也不可能都像胡适那样将戏剧看作启发民智、移风易俗的利器,他们依旧默认歌楼舞榭是供人玩耍的场所。总而言之,梅兰芳的踌躇壮志没有如愿以偿,一腔热忱总被雨打风吹去。而到上世纪30年代创排的一批爱国剧目,如《抗金兵》《生死恨》,由于形式上保留京剧唱念做打的标准格局,深受人们喜爱,加之主题思想集中体现巾帼报效国家不让须眉,故而轰动菊坛。

  具体来说,《生死恨》的编排完全符合京剧传统的规范,如最核心的“机房”一场,主人公韩玉娘坐在织布机前唱出的大段二黄咏叹调,与传统戏《双官诰·三娘教子》的王春娥、《孔雀东南飞·夜叹》的刘兰芝形象如出一辙,使观众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只是人物的襟怀从小爱变成大爱,从维护家庭的安宁变成渴望邦国的稳定。再如配角胡公子的服装扮相与传统戏《铁弓缘·茶馆》的石伦并无二致,但区别在于胡公子在台上必须刻意烘托韩玉娘的正面形象,让整出戏变得“有意义”,而不是像石伦那样,只追求“有意思”。

  单从艺术上说,这出创作于1936年的大型唱功戏是梅兰芳在前半生从艺达到巅峰状态的扛鼎之作(之后长达八年息影舞台,直至抗战胜利重操旧业),彼时的梅兰芳不仅扮相俊俏迷人,嗓音更是圆润甜美,因此在设计《生死恨》的唱腔时,前半出用西皮的几种板式作为过渡性的热身,后半出用成套的大段二黄展示高低自如的歌喉。从当时来看,忽高忽低的华丽唱腔是叫座的法宝,为其演出增加票房收入,而在今天,高难度的唱腔反倒是年轻演员视传统戏为畏途的因素,有些人甚至以创新为幌子,掩盖了自己继承不好传统戏的事实。令人欣喜的是,白金如今能在大师首演《生死恨》的岁数圆满重现经典,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笔者不止一次看过白金主演的《生死恨》,这出戏她得到了梅派传人王志怡的亲授,在近年的重复上演中,一次比一次有长进,艺术上精益求精。喜爱梅派的戏迷都知道,白金是梅葆玖先生晚年收下的入室弟子,她在先生去世之后,继续向其他梅派名家学习经典剧目,积累私囊戏码,最大程度做到了艺术传承。难能可贵的是,在诸多有了名气的京剧演员纷纷涉足跨界新戏、小剧场新戏、戏腔歌曲等创作时,白金依然固守京剧的传统,把心思放在打磨传统戏的演出质量上。这是她思维成熟的体现,也是她深受梅葆玖先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品德影响的体现。惟其如此,才能在此次“纪梅”巡演中赢得观众的认可。

  白金曾对笔者说过一段往事,那是在她拜梅葆玖先生为师之后,有一回悄悄问师父:“外间有议论说您唱的有些地方和梅兰芳大师不一样,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师父沉吟有顷,只说了一句话:“我们都是梅派。”这句蕴含丰富哲理的话,白金当时并未理解透彻,如今做何理解仍是她思考的课题。笔者以为,所谓“不一样”,是指对唱腔的细节处理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一样(亲生父子尚存差异,何况他人),而所谓都是梅派,是指同样运用梅派思路对唱腔的尺寸、劲头、气口进行设计安排。那么,梅派的演唱思路以及创作方法到底有什么规律?笔者以为,像白金这样踏踏实实继承传统戏,终将有悟出真谛的一天。毕竟京剧艺术不容半点虚假,不走捷径方为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