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重现 遗爱永存
——“纪梅”巡演首场观后
栏目:品味
作者:李楠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今年适值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130周年诞辰,又值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90周年诞辰,北京京剧院联合长安大戏院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演出活动(简称“纪梅”巡演),通过复排巡演经典梅派剧目勾起人们对“老梅”“小梅”两代巨匠的无尽回忆与深切怀念,并且向观众展示当下梅派再传弟子的艺术风采。其中作为拉开此次大型活动序幕的首场梅派精华汇演尤其引人注目,不仅是演出季中最先讨彩儿的“打炮戏”,更属于梅派第三代传承人,即梅葆玖先生诸多入室弟子的集中亮相。当晚完整的折子戏共有三出,按顺序分别是白金主演的《廉锦枫》,谭茗心、郑霄主演的《西施》,胡文阁、王怡主演的《霸王别姬》,中间穿插刘烁宇等合演的《天女散花》片段,压轴节目是梅葆玖先生的大弟子、台湾地区演员魏海敏主演的《太真外传》《穆桂英挂帅》,压台的大轴节目是一众梅派演员合唱京歌《梨花颂》。

  从以上这些剧目及京歌可以看出梅兰芳、梅葆玖两代大家对京剧艺术所做的守正创新,因为它们既可以说是梅家的私房戏,又早已在百姓当中家喻户晓,在戏迷当中脍炙人口。《廉锦枫》《西施》《霸王别姬》《天女散花》《太真外传》都是梅兰芳大师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亦即京剧最兴盛时新创的古装戏。这些戏突出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故事题材完全取自古典小说或民间神话,是千百年来流传坊间的女性人物的美丽传说;二是服装扮相上不再使用京剧传统的“梳大头”的形式(男性为了扮演女性,头戴及腰垂地的线尾子当作头发),而是设计一种更加贴近古代生活原型的古装头,有时为了强调剧中人物的特殊身份,还会像虞姬一样加戴造型别致的“如意冠”;三是剧中重点场次总是载歌载舞,一改过去青衣只是“抱肚子唱”的死板,并且力图通过一出戏能留下一段曼妙多姿的舞蹈。

  应该说,梅兰芳先生在当年凭借自身在扮相方面独领风骚的优势,吸引了无数追逐时尚的粉丝,使之从接触京剧逐渐变成京剧的受众,是民族艺术的不朽功臣。《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先生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剧目,也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唯一呕心沥血创作的精品。从内容上看,取材于《杨家将》的情节反映的是出征打仗的情景,梅兰芳先生塑造的穆桂英,不是帝王将相的红颜知己,更不是才子佳人俗套子戏中的窈窕淑女,而是深明大义、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从装扮上看,穆桂英的舞台形象回归了京剧原始的梳大头样式,去除了妖娆的脂粉气,显得格外严肃端庄,符合女将的尊贵身份。从舞台呈现上看,整个《穆桂英挂帅》这出戏的表演,没有歌舞并重的繁难桥段,并且全出只用京剧的西皮声腔,二黄、反二黄等京剧常用声腔也一概不取,然而就是简单变化西皮声腔的板式,选择原板、二六、流水、散板、南梆子便足以表现穆桂英在挂帅之前彷徨犹豫、患得患失的矛盾心情以及挂帅后意气风发、志在必得的豪爽血性。其实京剧的博大精深毋庸赘言,一种声腔运用得法,照样可以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即是其奥妙无穷之处。

  对比梅兰芳先生早期编演的古装戏与他晚年创作的古装戏,明眼人不难察觉一代大师在不同阶段紧跟时代的良苦用心。这是当下梅派传人最应继承的梅派精神,也是值得所有戏曲从业者学习的立德榜样。相比于一生多半顺风顺水的梅兰芳大师,梅葆玖先生的命运多了一些坎坷。尽管出生在令人艳羡的京剧世家(从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算起,梅葆玖已是第四代梨园子弟),与生俱来有一层嫡传光环,加之艺术禀赋得天独厚,本该克绍箕裘。然而他的青春韶华正值戏曲界不允许男旦登台的特殊时期,故此他只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父亲艺术的潜心研究。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他才得以大展骥足,追补他对以往蹉跎岁月的不甘。难能可贵的是,在晚年他广收门徒,把几十年来对歌唱表演方面的所悟所得一点一滴传授给后辈,从而延续梅派薪火。正是这样不遗余力地承上启下,才有如今诸位能撑起京剧界的梅派主力军。而本场演出最后出场的魏海敏,是梅葆玖先生最早收下的弟子。魏海敏早先毕业于台湾地区海光剧校,苦于台湾没有名师指点,有幸于上世纪90年代初拜在梅葆玖先生门下,技艺大进。事在当年,诚然为增进两岸骨肉情谊做出了善举,而在今日,我们可喜地看到梅派艺术遍地开花。

  众所周知,梅葆玖先生为人低调,即便在戏曲界高呼大胆创新的浮躁期,他依然故我,对待艺术秉持谨慎认真的态度。现在看来,正是这种性格促成了他在艺术上的厚积薄发,一曲《梨花颂》便是铁证。这首京歌原本是梅葆玖先生为新编戏《大唐贵妃》所唱的主题曲,这出戏诞生于20多年前,由于舞台布景、交响乐队成本较高,经过原创班底几轮巡演之后,一般京剧院团较难效仿复排。但这首悦耳动听的京歌20多年来一直广为传唱,甚至进入了中小学课堂。究其原因,不外乎旋律优美,沁人心脾。实际上这首歌的曲调就是梅葆玖先生平日喊嗓练声的小样,填上歌词,红遍南北。梅派弟子们合唱《梨花颂》(毋宁说是台上台下一起大合唱),这不禁使人想到,京剧到底应该如何创新?怎样的创新才能留得住、有价值?

  在京剧界,自2016年梅葆玖先生逝世后,梅派的第三代传人更加努力尽责,本轮“纪梅”巡演是向观众最直接的汇报。而在学术界,对梅派艺术的研究从未间断,“梅兰芳”从来都是戏曲显学的关键词,甚至有学者已经研究到梅兰芳大师爱吃的休闲食品是核桃酪。笔者以为,研究大师爱吃的甜品是否属于学术范畴尚待商榷,研究大师吃过的苦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