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服”媒介技术,
以强大的文化主导权讲好中国故事
——评文化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
栏目:品味
作者:鄢冬  来源:中国艺术报

  颍州西湖畔,是苏轼和苏辙曾相约出世终老之地。然而, 73岁的苏辙最终也没有等来他的哥哥。这一天,苏辙满怀心事地举目四望,颍州西湖萦绕着尽是“前路无知己”的愁绪。然而,循着一声呼唤,他蓦然回首,竟然发现了衣袂飘然的苏东坡。苏轼与苏辙千年之后终得相聚。苏辙眼含热泪,苏轼却粲然一笑。只是这一细节,就彰显了两人性格的不同:苏辙持重,而苏轼更为洒脱。这一幕,不仅感动了电视机前无数的“东坡粉”,也让主持人撒贝宁罕见地情难自控。这一情节,出现在文化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篇(下)》中,类似这样的经典画面还有很多:韩愈痛失十二郎的仰天凝望、柳宗元独钓寒江的万千孤独、欧阳修梦遇母亲、苏洵与妻共焚应试文……

  近些年来,文化综艺节目之“卷”,肉眼可见。这背后,不仅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必要性,也体现出电视制作者的文化自觉意识。当下时代,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媒介形式更加丰富。文化综艺既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传递相应的文化知识,还要承担传承人文精神的使命。文化综艺节目的制作者必须会讲故事,以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吸引观众,既不能失了高雅的艺术品格,还要在受众的期待视野中腾挪周旋。像《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这样未开播就引起关注,开播之后更是赞誉不断、热度不减的作品,更显难得。

  在笔者看来,《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的取胜之匙就在于利用先进的媒介技术讲好了中国故事。按照官方介绍,该节目的3个特点是“沉浸式实景演绎”“电影化拍摄”“XR创新呈现”。实际上,无论是拆分每一个特点,还是将其组合,都并非首开先例。它的优长,在于制作者“驯服”了骄傲的媒介技术,以强大的文化主导权展现出人文主义者的姿态。技术必须为人服务,这是人类的共识;技术必须为大多数受众能接受的叙事、情感经验服务,这是艺术从业者的共识。然而,技术制造的艺术泡沫何其多也,眼花缭乱的特效制造了光怪陆离的幻境。一些制作者一味追求技术的灌入,使得电视节目指向迷茫、演绎空洞、内容单薄。无论是多么先进的技术,都不能自发形成哈贝马斯提出的“技术理性”;无论是如何先进的技术,都无法自觉讲好一个故事。技术可以让画面趋向于美,但若想“尽善尽美”,难题仍然抛给制作者。

  同为央视重量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已经珠玉在前。两个节目有很多相似性:一是“演播室+”的表现形式。之所以是“演播室+”,是因为两个节目都不将节目内容困于一张方桌,而是进行创新性地延伸。每一期都有主持人、嘉宾在固定空间进行穿插评点,但亮点在于与其他艺术形式对话的“+”上。《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戏剧演绎再现人物命运起伏,而《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则通过电影表演捏合时空。二是从“抚今追昔”到“当代立场”。两个节目的文化立场鲜明,主持人和嘉宾以穿越的形式抚今追昔、重现历史,呈现的是先贤的魅力。在追昔中,观众得以感叹、共情,将思古之幽情化作对历史的敬畏、对祖先的敬重。同时,两档节目“双向穿越”的表现方式别具一格,不仅今人可以穿越到古代,古人亦可来到今朝。尽管古人的悲欢离合会令今人唏嘘慨叹,但穿越到今朝,古人依然感叹今人所经历的沧桑巨变。节目的基调乐观向上,满足了观众“大团圆”的心理期许。三是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追求“失事求似”的表演原则。通过细节渲染、镜头特写、夸张变形等手法将史料与传说中的空隙适当放大,从而造成艺术的留白。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显然又不止于此,尽管带着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雅正、高古、庄重等“胎记”,但更显自由度,也更具沉浸感。《典籍里的中国》从根本上没有突破“镜框式”舞台,也没有推翻“第四堵墙”,它仍然需要观众凝神屏气的“合作”才得以完美呈现。《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则以荧屏叙事为主要讲述方式,让主人公彻底成为视觉中心,主持人或嘉宾则配合观众的感受,以亦庄亦谐的参与方式弥补观众不在场的落差感。节目制作者试图追求叙事的圆融与贴合,从而让古典情境得到更大程度地保留。

  因此,不仅观众是缺席的,就连主持人和嘉宾也经常不在场。在该节目经典桥段的演绎中,演员老辣、精到的演技让观众时常会忘记这是一档综艺节目。“唐宋八大家”都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大人物,他们戏剧化的命运足够跌宕起伏,几乎不用加任何点缀,观众的心也很容易被打动。但是,综艺有自身的特点,电影靠出其不意的叙事结构取胜,综艺要按照既定的节目篇章彰显荧屏逻辑。《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的吸睛之处,恰恰就生长在综艺与电影相互碰撞、彼此交融的最佳临界点上。比如,韩愈写《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用18年写就祭母文等事件既是人物的真实经历,也是节目的既定内容,在进行电影化的表达时,在魔幻、空灵的氛围中给够了观众视觉震撼——在老年韩愈泪眼婆娑中,少年韩愈和十二郎的惺惺相惜、依依不舍在荧屏中闪现;欧阳修的母亲以托梦的形式出现,才让欧阳修为何写祭文写了18年得到解惑,也替观众圆了母子相见的愿望。

  《典籍里的中国》是“百科全书式”的文化综艺,所述对象来自各个行业,《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则是一档思想内容更为精深的文学综艺。它的成熟,标志着文学类综艺的成熟;它的优雅,回应了中国文学典雅的蕴藉。近年来,文学类综艺不断涌现甚至频繁“破圈”,既反映了受众的内在需求,也印证了节目制作者的时代担当。《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当属其中佳作。

  “伟大也要有人懂”,是鲁迅先生的名训。伟大的心灵,恰恰时常蒙尘但又不失其高洁明亮,恰恰于陋巷中灼灼其华。在中国文化的深处,无数伟大人物擎烛高歌,他们经历千百年接受语境的转变依然显其伟大,但综艺制作者讲述伟大人物的故事,则需要让观众“看懂”“听懂”,从而“心有戚戚”。《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的制作者,就是讲故事的人。他们几乎调动了一切手段让故事“活色生香”:首先,叙事方法多样、丰富。不仅有顺叙,也有倒叙、插叙。无论是阳春白雪者还是引车卖浆者,都可以是故事的讲述者,既有嘉宾点评、旁白都传递出的精确的“可靠叙事”,还有具备一定悬念的“不可靠叙事”。其次,人物塑造从“有法”到“无法”。既能巧妙地将名章佳句、历史典故、文化知识融入台词中,又给足了演员从容的表演空间。再次,对特效的使用分寸得当。所谓“XR技术”,与两年前热门的“元宇宙”技术相关,实际上就是一种如何将现实虚拟化、将虚拟世界现实化的媒介技术。然而,这种技术如果使用过多,容易削弱历史人物的经典性,如果使用过少,这类节目就更像纪录片,缺乏视觉体验的新鲜感。“XR技术”主要运用在人物的“双向穿越”中,以穿梭时空的方式增强了节目的沉浸感,也让古今衔接更为紧实、细腻、流畅。同时,这些技术手段也呈现了诸多虚拟景象,一定程度节省了实景化演绎所需要的人力和财力。

  电视综艺的受众非常广泛,在确保故事内容雅正的前提之下,讲述故事的形式更为重要。相信《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以高雅的艺术品格、精深的镜头叙事手法和亦庄亦谐的节目调性,将成为综艺史上的现象级作品。艺术工作者如何仰无愧于古,俯无愧于今?也许,这个节目就以“古之镜鉴”和“今之使命”给人以启迪和力量。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