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新时代中国基建的“国家名片”
——中国基建工程类纪录片发展探析
栏目:观察
作者:韩飞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为记录时代的影像作品,基建工程类纪录片近年来在中国趁势而起。《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大工告成》《大国建造》《新三峡》《了不起的工程》等一批瞄准中国重大基建工程项目的作品不断涌现,这种创作景观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形象折射。近期,《功在当代》《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等纪录片首播,将镜头对准不同类型的新时代中国基建工程,展现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建设图景。

纪录片《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剧照

  中国基建工程类纪录片应时而生,成为一种类型和创作景观

  中国基建工程类纪录片为什么能在众多题材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首先,中国的基建能力为海内外所公认。新时代中国的建设成就为此类纪录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去观察、刻画当下中国的发展状态,对这些工程建设的拾取必不可少。该题材的兴盛也证明了中国的经济规模和科技实力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这正是中国基建工程类纪录片成为一种类型和创作景观的深层动力。

  其次,基建工程体量庞大,造型别致,具有极强的可视性,甚至是奇观性。在记录影像的观照下,其建设过程和工程景观,可以幻化为一种视觉奇观。众多路、港、桥、隧道、摩天大楼、民航机场、地铁线路、光热电站、水电大坝、海上风电、自动化码头等设施,遍布中国各个地理空间。而这些宏伟工程,多用恢弘的大景别、航拍镜头予以呈现,全方位展示浩大工程的内外环境和全景样貌。尤其是无人机、航空器等设备,对空间表现具有独特优势,在此类纪录片中的大规模使用,打破了观察基建工程的常规视角,建立起宏观整体的视觉印象。同时,超高清、大屏化的观看体验为此类纪录片增加了传播好感。

  最后,中国基建工程的“科技范儿”越来越足。基建工程类纪录片以探寻基建工程奇迹为叙事动力,其内核是揭秘新基建背后“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创造”的奇迹,透视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并落脚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归属。近年来的基建工程类纪录片重点对工艺和科技元素进行解码,实现了“工程+科技”的类型融合。尤其在虚拟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大量基于CG技术的三维图像、动画模型和模拟演示为不方便呈现的工程技术细节提供了可视化的呈现路径,让基建工程类纪录片具有了科普传播价值。

纪录片《功在当代》海报

  中国基建工程类纪录片以基建为形,以人物为本,以发展为核

  对于基建工程类纪录片来说,工程建设本身带来了恢弘的视觉奇观,但对于影视作品而言,故事是吸引观众的根本所在,主题表达是价值归宿。

  人是工程建设的主体,也是故事的呈现主体。除了对工程本身的全景式观照,新时代中国基建工程类纪录片纳入了更多人文元素和人文关怀。中国基建工程类纪录片,关注国家主导下的重大基建工程建设,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建造惠民、利民的良心工程,以彰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中国形象。例如,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形地貌独特,因多山而交通不便。近年来,贵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桥梁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步前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贵州目前的桥梁达3万余座,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成为别样的“中国风景”。纪录片《功在当代》《了不起的工程》《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均取材于此。其中,《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专门对贵州桥梁建设历程进行全景式展现,通过“天工开物”“万桥飞架”“天堑通途”“联通世界”4个主题,在全面描绘贵州桥梁整体形象的同时,系统讲述了贵州以交通之变引领山乡巨变、百姓生活巨变。“桥”由此成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符号隐喻。而《功在当代》则以工程一线人物的故事为载体,选取大型工程的重要节点为故事切入。在每个故事中,工程建设纪实与工程辐射区域发展的故事双线交织,展示先进的工程科技和建设理念,在彰显工程建设中人的主体价值的同时,也探讨了当代工程之“利”如何惠及民生。

  在创作上,一方面,基建工程类纪录片运用精致的视听语言,科学描述工程建设的艰巨和突破,凸显科普价值;另一方面,它又将冰冷科技背后的原始力量——“人”的意志与情感包裹进来,将建造庞大工程背后的建设者所具有的鲜活温度进行生动刻画,凸显了“无生命”技术背后的“有生命”人文因素,并落脚于高质量发展的叙事语境中。

  中国基建工程类纪录片应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愿景

  海外纪录片市场早已拥有成熟稳定的工程类纪录片收视群体,加之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工程建设日渐成为全球瞩目的热点话题,《超级工程》等纪录片曾被海外媒体高价采购并在黄金时间播出,大幅提升了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此外,《港珠澳大桥》《大工告成》等纪录片也推出了国际版本,面向全球传播。

  纪录片被称为一个国家的相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贵州大桥群等代表性的中国基础设施,是现代化中国形象最直观的“名片”。而中国基建也在“走出去”,成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全方位、多领域互联互通,其中设施联通是优先领域。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架构的“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起“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中国承建的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独立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肯尼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 %,成为拉动东非乃至整个非洲国家纵深发展的重要通道。新华社出品的《我的铁路我的梦——中国承建蒙内铁路纪实》,聚焦蒙内铁路建设过程及其背后故事,在肯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而《功在当代》呈现的卡塔尔卢塞尔体育场、青海冷湖国家天文观测基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工程,也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探讨如何通过各个领域的重大工程建设连通中国与世界,将发展成果共享。

  基建工程类纪录片的纪实化、形象化、奇观化特质,擦亮了新时代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名片”。但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的基建能力有目共睹,不必追求成就巡礼式的宣介。中国基建工程类纪录片的全球传播,恰恰是要用平和的心态、平衡的立场,立足于人类共同关切的对象,寻求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之间的契合点,以人类共同利益为考量,才能有望打破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壁垒,促进方案、智慧的互学互鉴,并最终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