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地向着底层挖掘
——评电影《七声》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唐东平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七声》剧照

  韩君倩导演的电影《七声》,其片名取自“一均之中,间有七声”之寓意,意指万千乐章,皆基于此。而作为生活之乐章,“七声”是丰富多彩的有情世界的浓缩。电影《七声》是一部表现时代洪流下底层小人物冷暖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品。

  电影《七声》根据葛亮的小说《阿霞》改编,讲述了一个地道的四川姑娘在姑苏城里小饭馆打工的种种遭遇和最终令人扼腕叹息的个人命运。影片以社会学专业大学生毛果来餐厅参加社会实践为线索徐徐展开,在第三人称视角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苏州评弹弹词,以神来之笔轻盈地间离出另一个更为宏阔的历史维度,饱满地呈现了一个文化程度不高、性情执拗、不谙世故,但吃苦能干、火热率真、爱憎分明、仗义执言、敢作敢当、极富责任心与正义感的主人公阿霞形象。

  阿霞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咬紧牙关拼命挣钱供弟弟阿强读完大学,因为“状元郎”弟弟是她引以为傲的精神资本。只有当她彻底完成了这一心愿之后,才能考虑自己的个人问题。显而易见,阿霞属于典型的付出型人格,这在中国以家族为纽带的社会里极具普遍性,这也正是牵动观众良心、能够广泛地引发社会同情与共鸣的根本原因。透过大学生毛果的眼睛,故事中的人物就在这样的内心建构下走进观众的视野,接下来所发生的事件——阿霞因袒护怀有身孕的安姐与顾客发生争执而险被辞退,因“举报”(其实是真心想保护)安姐偷钱而内心饱受煎熬,最终又因不忍心看到安姐受其“渣男”丈夫的伤害而采取极端行动。这些事件极其紧凑地构筑起了这个正义感满满、内心永远藏着一团火的姑娘的命运。

  与此同时,镜头在人物活动的带动下,极为自然地以扫描式的视角,展现出时代洪流下的底层小人物的冷暖悲欢。与阿霞的耿直火暴脾气不同,同样是川妹子,同样的善良有正义感,瑞香姐的性格就显得较为温和。她情商极高,往往在不动声色之间就将自己想办的事情办妥了。安姐是与阿霞相处得最好的伙伴。安姐的苦命来自对其“渣男”丈夫的一再忍让,这让阿

  霞感到既同情又气愤,最终出手教训。安姐性格懦弱,正好与阿霞的火暴脾气形成鲜明的对照。影片中阿霞的弟弟阿强与安姐的丈夫戏份虽然不多,但在片中形成的反差与呈现出的矛盾尖锐性分外突出。尤其是阿强在物欲与享乐的利诱下,变得自私自利、虚荣逞强、不知感恩、圆滑世故、失去做人原则。通过对阿强这一人物的塑造,折射出复杂的社会现实。

  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周老板、杨经理、陈师傅、王叔、根生、志胜等,各有各的生活理想。以小餐馆为典型环境,他们各自的生存处境与不同的内心形态,形成了社会生活底层逻辑的真实性叙事建构,还原了处在流变之中的社会生活本身复杂的生态和样貌。电影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由表入里,完成了一次充分揭示人性诸维度与社会多面向的真实叙事,以举重若轻的方式履行了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所概括的现实主义最主要的叙事原则——“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提及的底层,只是对中国当前社会结构基础层面的一种中性描述。这里的底层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社会结构底层生活的人;二是指在叙述语境中的当下,影片关注点已经下沉到复杂社会形态的基底。韩君倩将自己温情的目光倾注在小人物身上,以精细的底层微观叙事作为电影的关注点与突破口。作为一名资深的纪录片导演,韩君倩对如何深入社会的底层、如何打开通向人心的大门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影片之中有一段剧本外的精彩发挥,毛果父母在周老板处见到了一位服务员(非演员),毛果母亲不着痕迹地“拉家常”,借由小姑娘之口道出了一个当下中国广大农村面临的严峻而普遍的社会现实——一家人因分散在各处打工而被迫分离,难得相见。而这短短的几句话,被具有敏锐眼光的韩君倩下意识地镶嵌到了影片的剧情结构之中,成为故事发生背景中的一抹强劲的底色。这种临场发挥的意外收获,是导演纪录片基本功的体现,并再一次表明——作为一名电影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永远是艺术创作活的源头活水。

  影片在声音造型上,除了引入苏州评弹之外,音乐与环境声的处理也十分到位。大提琴的深沉与小提琴的激扬交相呼应。窗外的雨声,河道里的船桨声,弄堂里隐隐约约的昆曲和评弹唱腔,伙房里呼呼作响的炉火声和切菜、颠勺、翻锅、烹炸等自然声,共同形成声音的交响。大厅里形形色色就餐的客人与往来穿梭的跑堂身影,自然地呈现出市井烟火气息。而这一切统构成了立体可信的故事发生背景。

  影片的另一个特点是制作的低成本,这得益于演员的倾情奉献。《七声》中的演员大多数是“北漂”“沪漂”“横漂”等,他们自己本身就是这个社会最接地气的“小人物”,对自己所饰演的角色大多对接自然、不存在违和感。按照导演的说法,他们在演绎着自己曾经与当下真实的生活状态,所以电影所感发出来的生命力量,能够给人以实实在在的说服力。

  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10年,也是“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的时期。进入到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进入一个新阶段。“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越来越多乡村建设的践行者回到乡村,施展才华、大显身手。电影《七声》反映了这两个阶段交织时期来自乡村的打工者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轨迹,为时代留下了小人物的画卷。同时,越来越多的“毛果们”关注乡村、走入乡村,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行列里,这也正是影片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