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活态呈现
——浅议广播剧《滹沱河畔》的艺术特色
栏目:视点
作者:康志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哎,槐花开了……咦嘟咿呀嘿!滹沱河水长又长,流过了家乡流过太行,一路奔腾一路欢歌,两岸百里稻麦香,哎,稻麦香(那个)咦嘟咿呀嘿……”当这首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都具有浓郁的石家庄风味的主题歌响起时,犹如徐徐吹来一缕清风,将我带入了滹沱河畔的沃野与乡村,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这就是4集广播连续剧《滹沱河畔》首先带给我的惊喜。该剧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和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改编自我的长篇小说《天天都有大太阳》。这部小说是我在正定县塔元庄村挂职体验生活时获得的创作灵感,其中主人公刘连春糅合了该村支部书记尹计平的创业经历,而他身上所特有的时代精神与人格魅力正是作品的“魂”。编剧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和扩展,使故事更贴近现实,内涵更丰盈深刻;而且充分利用广播剧的特点,也就是通过声音推进剧情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让听众用自己的想象一同参与审美。

  和原作不同,在广播剧中,原本从刘家湾走出去的主人公刘连春作为下乡帮扶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编剧巧妙地选取了三个时间节点,而这三个节点正好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发生的巨变,其中涉及党风廉政建设这一赢得民心的重大举措。在该剧中原村干部刘囤不但私吞公款,还将低保扶贫名额分配给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刘连春上任后,和刘囤对决的第一招就是进行反腐和村务公开。接下来,刘连春又开始解决困扰了刘家湾人多年的贫困问题。刘连春怀揣对故土的深厚感情,带领全村人开发村南河滩地,种植大棚蔬菜,还和省城的大超市签订供售合同。可是,后来却出现了问题:传统的小农意识和狭隘的眼光阻碍并限制了致富的步伐——有人出于各种目的,擅自违反合同条款,在蔬菜品种及管理方面各自为战。于是,刘连春又果断地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成立蔬菜生产合作社,进行集约化经营管理,终于让刘家湾村彻底摆脱了多年的贫困“帽子”,过上了小康生活。

  作为广播剧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如何把刘连春塑造得血肉丰满,而不是简单化,编剧可谓匠心独运,通过一个个矛盾设置,还有精心选取的生动细节,以点带面地将刘连春人性的光辉与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独立个体,他是时代的前行者,更是当代反哺家乡的奋斗者的代表。他在付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广播剧和小说一样,不单单是讲述故事,重要的还是塑造人物。难能可贵的是,除了主人公刘连春,该剧中每一个次要人物也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原村干部刘囤,他的形象也是立体的。他性格乖张,多年来在刘家湾一手遮天,他无疑是腐败与恶势力的代表,更是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绊脚石。他的阴险狡黠与刘连春的正直善良形成鲜明对比。但最终,阳光总会普照大地。本来在城里干建筑的成功人士刘铁柱,因看不惯刘囤的所作所为,便回村竞选村主任,后来成了刘连春的得力助手。他身上彰显的是燕赵大地的侠义之气。而身有残疾的刘大翠,刁钻泼辣的崔寡妇,因是外来户而依靠刘囤的权势对其俯首贴耳、言听计从的王会计等,他们性格迥异,广播剧让听众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是一幅原生态的“世相图”。尤其是好吃懒做、说话结巴的刘八斤,他身上表现出的则是人性的复杂与斑驳,他懒惰却不乏义气,自卑又渴望温暖,而且还有几分农民式的幽默。还有德胜爷,他是老一辈农民的代表,传统观念在他身上根深蒂固,但在关乎全村人的利益面前(开发河滩地),潜伏于内心的大局意识占据上风。这些次要人物成功地起到了烘托主人公的作用,而且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承载着乡村历史进程中有关伦理道德、精神嬗变的轨迹,如同河水过后沙滩上留下的层层纹路。除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风物人情也是该剧的一大特色,比如正定“传统八大碗”、 “豆角焖面”、“河畔野香”饭店、“柳条筐”以及正定方言俚语等,都让人嗅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这种气息又是滹沱河畔所特有的。因为该剧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所以也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生动缩影。作品还涉及如“养老”“开发与生态保护”等诸多社会问题。这是一部既有政治高度又有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

  如今,广播剧制作已成为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台的一大品牌。前几年他们制作的《贾大山和他的朋友》《天路长歌》等,都获得了全国广播剧最高奖及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他们正是怀揣这种可贵的精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广播剧艺术园地辛勤耕耘,才取得了如此喜人的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