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生辉
——为买鸿钧北京画院美术馆个展所写
栏目:画者
作者:吴洪亮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旧拓颜家庙碑》题跋 2020年 买鸿钧

  买鸿钧幼从乡贤学习书法,稍长学画,即入学院,广学诸家,故以其从艺经历论,颇有一种“朴野”之气,其以书入画,与古为友,作品既有古意又有生趣。多年来,他创作不息,谓之“生辉”,亦不为过。因此,以“绿野生辉”这一兼具传统文质与盎然气息的词语作为买鸿钧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个展的题目可谓贴切。

  此四字源于一块古代匾额,是买鸿钧20多年前在北京一家古玩店库房中偶得,书者乃是清代学人李葆恂。本次展览以此为题,包含三重意义:自然层面,春风绿江南,夏雨打芭蕉,自然之景往往青翠可人,熠熠生辉;心境层面,我见青山多妩媚,我看绿野遍生辉,发现景物之美好,需要有审美的眼睛,平和的心境,物我合一的状态;创作层面,笔墨写江山,绿野入画来,能否让自然生辉,还要看画家的妙笔。三者合一,便构成了一位山水画家必有的品质。

  如果说展览题目可以视为买鸿钧艺术理念的映照,那么展览的各个板块则更像具体方法和途径的诠释。本次展览共分四个板块——探本、传薪、问渠、畅神,全方位呈现了买鸿钧在书法、教学、写生、创作方面的成果。四个部分的设置既反映出作者不同的艺术面向和身份,又形成一种紧密的内在联系。

  “探本”之本乃为书法。买鸿钧是书画一体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这一板块主要通过作者的自书诗稿和花卉竹石等来呈现其书法修养,还展出了作者收藏并题跋的碑帖拓本,既可知其书法学习的来源,亦可见其好书慕古之心。对于书法的学习,可以追溯至其艺术蒙养时期。买鸿钧1969年生于河南博爱,幼时就跟随当地书法家林化南学书,这个“开口奶”奠定了他一生研习书法的基调。本次展出的碑帖拓本,上至《平西将军周府君碑》《颜家庙碑》《玄秘塔碑》《等慈寺碑》、怀素《草书千字文》、米芾临《十七帖》等晋唐名碑名帖,下至旧拓文徵明《桃花源记》、王铎《延香馆帖选》《拟山园帖》等明清书家法帖,乃至日本古代书家卷菱湖的书迹都能看到,足见买鸿钧在书法一途用功颇深。

御园春趣(纸本设色) 2019年 买鸿钧

  “传薪”板块展出的是买鸿钧的课徒稿。这些教学画稿中不但有基本的技法示范,还配有文字讲解相关要点,简明扼要,直指核心。如关于画云的方法,画家就分别示范了留云法、停云法、行云法三种,并分别题写文字讲授技法要领,对从学者而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除了技法要诀外,画家对于不同技法的特点及其运用也有相关讲解。如在关于“乱笔纷披”“山石以少胜多”“乱柴皴”“拖笔法”等技法的教授中,画家不但进行了基本的示范和说明,还总结了各自的特点,并对其中一些技法的特殊运用进行了讲解。此外,画家在教学中还特别注重将师法自然、生动灵活等朴素而核心的绘画思想传授给学生。如在讲夹叶树、双钩柳等画法时,他总是强调“用笔宜生动,不可圈点太过滞板”。由此可见,买鸿钧是将具体的技法教授与创作习惯、艺术思想的培养统筹在了一起。这既是他独特的教学方法,也是个人创作特点的反映。所谓教学相长,课徒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自我梳理和反思的过程,对于买鸿钧的艺术发展而言是另一种给养。

  “问渠”是艺术家写生作品的汇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买鸿钧看来,画家当以天地为师,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源头即是写生。从展出作品可以看出,买鸿钧的足迹不但遍布中国的名山胜景,而且还到国外游历写生,对于师造化的理念可谓身体力行。画家不仅将写生视为素材积累的过程,还把它作为技法锤炼的机会。他的写生作品面貌丰富,纯以对象表现为中心,水墨、设色之作均有,勾勒、渲染、皴擦等技法灵活运用。此外,买鸿钧还常在写生作品上进行题跋,或记录描绘对象的历史渊源、景色特点,或抒发自己当时的情绪、心境,文字精练,状态鲜活。加之其书法底蕴深厚,题记与图像之间的位置安排颇为讲究,使得题跋成为作品形式构成的重要部分。本次展出的《东峰日未济》《雪窦寺写生》《云过一山青》等作品都因题记的书写而使作品更为增色,足见书画一体的观念已被作者内化于心。

  “畅神”部分汇集了买鸿钧十多年来的山水精品。这一板块作品尺幅普遍较大,风格面貌多样,既是作者创作成就的集中呈现,也是他多年艺术历程的记录。品味这些山水巨构,艺术家在三个方面的成绩和经验尤能为观者提供启示。

  首先,平日积累与最终创作的统一。从书法练习到教学实践,再到日常写生与最终创作,买鸿钧艺术的一个个切片,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统一。从“畅神”板块的山水创作中,我们能够看到艺术家在课徒稿中讲授的画树、画石、画云等各种技法得到了灵活的运用与融合。以本次展览的最大作品《峡江万里云水横》为例,整幅作品中山水云树皆有,皴擦点染并用,云水留白、山石转笔、松木组合等均能在课徒教学中找到原型。

  其次,画家在大幅巨构方面颇有创作心得。对于大部分山水画家而言,即使有丰富的小品创作经验,也不见得能很快画出大幅佳作,概因两者在气质、构图、笔墨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而对于经常作大画的人来说,如果笔墨积淀不够,则容易使画面失之空洞,外强而中干,缺少精气神。因此,买鸿钧强调作大画既要提升认识、找准状态,还要不断积淀笔墨技法等基本能力,并非一朝可成之功。本次展览中的《铁烟撼山河》是作者创作于2014年的一幅巨作,表现的是北京云蒙山的雨后景色。从此画的创作过程可知,一件大幅佳作的诞生既离不开即时的灵感和状态,更需要多年的技法锤炼和创作经验的积淀。

  最后,画家对于从实景到创作的转换问题不断探索。在“问渠”板块中,有两件国外写生的作品,所画都是西班牙著名的天空之城古桥。天空之城位于悬崖绝壁之上,古桥为新旧城的连接通道,横跨峡谷。买鸿钧的《古镇石桥》和《天空之城》都是对这一宏伟建筑奇迹的表现,前者以乱笔纷批和水墨渲染为主,呈现出一派烟云氤氲的温润气象;后者则以勾勒皴擦技法完成,建筑轮廓、景物交代都十分清晰,更具庄严巍峨的气势。画家以不同的笔墨技巧表现同一对象,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是十分有益的笔墨实验。

万壑风声(纸本设色) 2006年 买鸿钧

 

  【新闻链接】

“绿野生辉——买鸿钧艺术展”亮相北京画院

  本报讯 由北京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绿野生辉——买鸿钧艺术展”于7月12日至16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协会员买鸿钧收藏整理的拓本题跋、诗稿手札、教学课徒稿、国内外写生以及山水画大幅创作作品百余幅。

  本次展览共分四个板块——探本、传薪、问渠、畅神,全方位呈现了买鸿钧在书法、教学、写生、创作方面的成果。四个部分的设置既反映出作者不同的艺术面向和身份,又形成一种紧密的内在联系,展览从这四个维度,展示出买鸿钧作为一名画院画家注重自身涵养的艺术实践。

(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