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时代民族文艺只能在创造性转化
与创新性发展中活态传承发展

意娜(藏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藏族文学研究室主任

  新时代召唤民族文艺从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中汲取养分,不断酿造文艺精品。进入数字时代的民族文艺,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与挑战。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忽略创新才是传统民族文艺生命力的所在,也是当代民族文艺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又称“两创”,是当代民族文艺精品“六维”标准(时代维度、人民维度、精神维度、原创维度、审美维度、化育维度)实现的必然选择。民族文艺实现“两创”的愿景虽美,但存在三大理念瓶颈和三大现实困境,制约着民族文艺精品创作的发展。瓶颈来自文化保护与发展理念的内在矛盾、不同媒介叙事方式差异、文化产品供求双方视野不同,困境则表现为资金来源有限、边界混淆、创作时间受限等方面。若立足长远发展的目标,我国民族文艺守正创新的功能实现,有着壮大学科根基、构建民族文艺学的学科体系、关怀与探寻美学价值、变革方法论、探索发展新路径等五重进路选择,也可借鉴其他领域的创新思路。

 

中华民族创世史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李世武(彝族)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创世史诗是一种以解释万物起源为旨趣的大型诗歌体裁,叙事、创世、诗歌是其必备特征。中华民族创世史诗是我国多民族创世史诗的总称,是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中华民族创世史诗历史悠久,意蕴深邃,至今仍然在民间流传。作为中华民族创世史诗分枝的各民族创世史诗,普遍存在多民族同根同源等母题共享的现象。不少创世史诗在艺术上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但这些表面上各不相同的艺术个性之中,却具有深层的相通性。不少创世史诗保存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中华民族创世史诗蕴含中华民族的深层生态智慧,具有传承中华民族伦理精神、赓续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精神的价值。中华民族创世史诗的传承面临危机,应当联合多方力量,坚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推进创世史诗的挖掘、整理、研究、现代转化与利用。

 

推动民族文艺创新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毕艳君(土族)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文学研究员

  民族文艺承载着各民族心向中华的历史记忆。例如在青海特有民族土族的“纳顿节”仪式中,就投射出朴素的心向中华、忠诚爱国意识。撒拉族的“骆驼泉传说”和“骆驼戏”讲述撒拉族先民几经波折,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这些丰富的民族文艺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各民族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同时,各民族文艺在传承、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实现了文化共享、文化共用、文化共创,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如《格萨尔》史诗、花儿在多民族中传承,热贡艺术、酥油花艺术、青绣等由多民族共同弘扬,皮影戏、藏戏等为多民族所喜爱。热贡六月会、七里寺花儿会、大通老爷山花儿会等都是黄河流域青海汉族、藏族、土族等多民族群众共享的盛会。各民族在重大节庆日中相互交往,深入交流。各民族文艺展演、多姿多彩的文艺成果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缩景观。

 

以影像记录西藏发展,唱响时代赞歌
——新时代西藏题材影视剧美学呈现

范建华
南京邮电大学艺术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

  进入新时代以来,出现了一批聚焦西藏、记录时代巨变、见证历史发展的影视佳作,丰富了西藏画卷的新时代抒写,在实现主旋律功能的同时,尽可能以当代人的平视视角塑造了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立体生动、真实可信、血肉丰满的形象。新时代的西藏题材影视剧在如下四个方面都有新的表现,在题材、类型、风格呈现上亦有新的拓展:一是书写历史传说,构建西藏史诗表达;二是聚焦脱贫致富,为西藏振兴赋能;三是展现多民族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是记录高原壮美镜像,为西藏形象代言。在有效利用西藏固有的山美、水美资源同时,表现西藏人民战胜贫困的“人美”内容增多了。作品从过去的宏大叙事渐而多以“散点透视”的微视角、小人物书写方式来观照大时代、大情怀,从不同维度深刻反映了西藏独特的精神图谱,唱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西藏篇章。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吴长青
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员

  满族金子、回族丁墨、苗族血红、瑶族我本疯狂、蒙古族古筝等各民族网络作家,回族马季、蒙古族乌兰其木格等评论家,都积极投身网络文学的创作与评论。在《梦回大清》《靰鞡草》和苗疆系列等作品与评论中,坚持中华文化的共通性与公共性,坚持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坚持尊重历史,挖掘各民族最为鲜活的文学素材,形成独有的民族文化景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中形成了新的共识。各民族网络文学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素进行合理提炼,并以此作为故事中的世界观;通过对多元文化的整合,形成核心的中华文化主流;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体的培育和强化,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新时代,结合所在民族的特点,从新的角度重新阐释中华文化的特征与内涵。创作、研究以及国家的支持等综合因素不断改善和优化,良好的民族网络文学创作、研究和保障生态日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西江模式何以可能

李天翼(苗族)
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吴帮雄(侗族)
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位于贵州省雷山县雷公山深处的西江千户苗寨,过去是一个“吃饭靠种地、挣钱靠打工、养猪为过年、绣花为穿衣、文化当自娱、心态则自卑”的偏僻贫穷的少数民族村寨。自2008年旅游开发以来,古老的苗寨文化进入现代旅游生产体系,并迸发出文化赋能地方发展的巨大能量。在自我与他者的主客互动中,苗寨人的文化自尊与他尊系统被激活,苗寨村民固有的但已逐渐式微的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创造力被全面唤醒和切实提升,达成文化价值共识、价值保全、价值再生和价值联动,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整个苗寨呈现出“产业旺、百姓富,生态好、村寨美,文化兴、品牌亮,寨和谐、人自信”的良好态势,也跳出了长久以来“文化富饶,发展贫困”的历史怪圈。当然,随着现代的急剧转型,西江这样的少数民族村寨也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尤其在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保护上,既需要留住文化的根和魂,也需要发展创新。

 

  评议

  杜国景 贵州民族大学二级教授

  六位学者作了精彩的发言。意娜的题目很有吸引力。为什么新时代民族文艺只能在“两创”中活态传承和发展?她围绕“变”与“不变”展开,分析入情入理,逻辑丝丝入扣,并且提出几点思考。李世武认为,中华民族创世史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这个观点颇有高度。西南拥有少数民族创世史诗的富矿,值得深入挖掘,从各民族同根同源、交往交流交融的角度,赓续诗教传统,创新传承之道。毕艳君也认为民族文艺发展是维护团结统一的重要纽带和窗口,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她以土族为例,作了深入论述。范建华结合新时代一批影视作品的美学呈现,探讨以影像记录西藏,构成史诗表达,为西藏振兴赋能,观点有理有据。吴长青的研究课题有难度,但他对网络作家民族身份认定做了翔实细致的工作,论述起来有说服力,相关路径思考也有创新性。李天翼、吴帮雄以西江千户苗寨这一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为例,探讨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能性,例子很生动,论述也深入浅出。

 

 

民族文化的共享式传承
——以侗族大歌为例

张泉(侗族)
二级作曲、贵州省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

  民族文化(音乐)是民族特有标识之一。侗族大歌“以歌传文”体现社会功能和传承动力,口传心授、师徒相承的自然传承方式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各种民俗活动,体现民族民间音乐流传至今的主要渠道和传播方式。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社会功能的改变,民间音乐正处于从“原生态”向“次生态”转变的过程中。但民间音乐的传承面临危机,探索新的传承、传播方式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把民族文化引进国民教育,从“自然传承”发展为“校园传承”,这有利于解决好“传”与“承”的互动关系,还可以学习到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改变自然传承中的局限,并反哺于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一种“共享式传承”。同时,在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应该意识到,民族文艺不仅仅是某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整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该共同传播、共同传承,形成一种共享式传承的模式。这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可行之路,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音乐文化交融共生的真正体现。

 

生态伦理视域下改革开放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审视

袁智忠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

  蒙古族题材电影是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一个重要分支。改革开放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遵循着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生产逻辑的同时又有着自身的民族性表述,因其独特的地缘文化,其影像表达更多着力于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蒙古族题材电影实现了对生态伦理思想的指涉。生态伦理思想既是电影在全球发展当中不可忽视的命题,也是电影伦理学派研究的重要命题,当然也是建立中国电影伦理学派的题义所在。蒙古族题材电影从草原文化出发,讲述人与自然的和谐认同,为生态伦理思想提供阐释维度;而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环境破坏导致的生态问题和精神危机,促使蒙古族题材电影从传统转向现代化。所以,回归生态伦理学的高度和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自由,就是这个时代重要的精神指向。这背后有着深切的生态伦理学的生发动因。生态伦理思想作为工业文明冲击之下的历史选择向度,为电影创作和实践都提供着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束状主题、时代精神与民族特征
——当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多义性主题论略

邱振刚
中国艺术报社理论副刊部主任、主任记者

  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出现了主题的多义性转向,越来越多的创作不再采取单一主题,而是建立起多主题共生的束状主题结构。这种转向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创作者以现实主义的眼光来建构主题、组织剧情时,就必然会关注到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工作等重大的时代命题。这些主题往往会和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产生密切关联。另外,创作者为了增强影片的娱乐功能,也需要引入更多的类型片因素,这种因素往往需要附着在某一与之相适应的主题上。新的主题以这种方式加入影片后,也会使得作品的主题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应把特定主题和民族特征相互融合、深度衔接,让作品主题充分依托于民族特征这个“元主题”。同时还要更深入地理解、把握时代精神,更紧密地围绕时代精神来进行创作,因为无论是单一性主题还是多元性主题,必须构筑在时代精神之上,将时代精神以更精准、更符合艺术规律的手法融入主题建构中,实现电影主题之间的融合贯通。

 

羌族舞蹈《走祥云》的中国式表达

刘洋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

  具有浓郁巴蜀地域特点的羌族群舞《走祥云》,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紧扣“走”的主题和动机,用交响编舞的手法进行创作。“走”的主角是羌族人民,是各民族人民的代表和缩影。“祥云”是中华文化极富内涵的象征性符号,比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个“舞蹈声部”以“模进”的方式,从躺着走到跪着走,从蹲着走到站着走,从空中走到云里走,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把最简单的“走”的动机做到极致。物理空间的“走”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行,精神空间的“走”意味着在艰难困苦中进步。作品巧妙运用空间感演绎历史感,将宏大叙事浓缩为肢体语言,虚实结合地反映了“云朵上的民族”靠自己的双腿走出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生命体验,走上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整部作品清晰表达了谁在走、如何走以及走向何方等富有中华民族文化意蕴和中国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而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从广东瑶族文艺看民族性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发展路径
——以音乐剧《过山“谣”》和舞剧《瑶山那抹红》为例

杨静静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四级调研员

  近年来,以音乐剧《过山“谣”》、舞剧《瑶山那抹红》为代表的广东瑶族文艺作品,在民族特征和民族精神等民族性表达、现代审美和文化表达、时代关注和现实导向等时代性表达上,均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然而民族文艺作品存在民族特征展示多、民族精神表现弱,新技术运用多、新内容拓展少的不足,造成时代断裂感、内容形式单一化的局限性,需要关注民族性与时代精神的强弱关系、表达方式,找出相应的融合方式。从历史维度看,需要融合社会文化发展的延续和变革,不断提炼总结形成具有传承性和传播力的文化特质,逐渐形成民族性的历史演进路线。从创作维度看,需要突破“我看世界”的不安感和“世界看我”的羞怯感,塑造“我在世界”的主体姿态,提升创作者的交流意识和作品的对话意识,将作品打造成双向交流的载体。从现实维度看,需要增强对社会问题、族群和个体的关注,拓展民族文艺的视野边界。增强对族群内个体的关注,塑造具有民族文化特征、同时具有社会文化特性的个体,是拓展文艺视野的时代性的有效方式。

 

  评议

  马云华(回族)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编审、《民族艺术研究》主编

  本届论坛质量非常高,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好。论坛覆盖了电影、舞蹈和音乐等主要艺术门类。张泉的选题非常有新意和问题意识。他不仅提出了共享式传承的观点,而且把“传”和“承”、原生态和次生态都分成两个部分进行分析,这是一大亮点。文章或可加强关于共享式传承的论证。袁智忠从生态的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蒙古族题材的电影进行全方位审视,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认同、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反思、回归自然的意义三个层面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文章架构宏大,材料丰富,是一篇难得的优秀文章。邱振刚的束状主题的提法很有创新性,可谓目前学术研究的空白领域。他从时代精神、民族特征两个方面对束状主题作了阐述,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谨。但束状主题和时代精神、民族特征不是并列的概念,可以适当调整标题。选题非常新颖,但是文章的切口可以再大一点,研究对象再广阔一点,文章会更有说服力。刘洋的文章节奏鲜明,充满了舞蹈的节奏、音乐的旋律、诗歌的意境。文章从谁来走、如何走、走向何方这三个问题入手来对《走祥云》的舞蹈进行评论,一步一步地从解释到升华,可以说是当前文艺评论文章中的样本和经典。杨静静的问题意识非常强,以瑶族的音乐剧和舞剧作为案例,思考市场环境下文艺面临的现实问题等,整体研究比较透彻。可在发展路径方面深化研究。

  通过学习以上五篇优秀文章可以发现,一是要有非常明确的评论和研究的对象,二是找到确实存在的问题,三是对存在的问题,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四是对观点要进行严谨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