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登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浩然东方——张录成大写意作品展”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镛,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原美研所所长郑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许向群,解放军报社原文化部主任吕国英,《中国艺术报》副社长孟祥宁,《艺术市场》主编续鸿明,《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金新等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并发言,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主持。

 

  ★陈传席表示,一个画家和他的作品,要想流传于世,必须具备四个条件:首先要有很高的技术和功力,功力是技术的升华;其次要有独创性或鲜明的特色;再次是要有审美价值;最后要得到社会的公认。当然,社会的公认,必须首先有专家的认可,然后大家响应或承认。

  张录成的画有很深的功力,尤其是他的书法,传统功力超过现在一般的书法家。书法功力深,绘画的线条、笔墨功夫便深,这是他成功的基础。他的画也有鲜明的特色,即苍茫、大气、旷荡,具有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审美价值,这种价值蕴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他的绘画已经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可,这次展览,我们也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个艺术家达到这些条件所应有的实力和高度。我们现在讲文化自信,讲传统文化及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必须呈现出民族的特点和精神。他的艺术就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人特色,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

 

  ★王镛表示,张录成的大写意绘画,以表现新疆大漠胡杨、骆驼、牛、马著称。2012年我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人物》栏目中点评过他的作品。2023年“浩然东方——张录成大写意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他的大写意绘画从笔墨、造型到境界比10年前都有所拓展。今天研讨会的主题是“当下大写意中国画的创作现状与发展路径”,对当代中国画创作来讲这一问题确实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虽然近些年来中国美术界一直在提倡“写意精神”,但是当代中国画坛真正从事大写意绘画创作的画家屈指可数。从历届全国美展来看,大写意作品的数量也极其稀少。所以张录成的大写意绘画在当代中国画坛显得非常突出、非常独特。

  我认为,当代中国的大写意绘画至少应该包含三种特征:第一,简劲笔墨;第二,意象造型;第三,自由境界。具备这三种特征的当代中国画才能称之为大写意绘画。张录成的大写意绘画作品已经具备这三种特征。

  张录成把丝绸之路上独有的审美意境作为自己终生探索的方向。他笔下的胡杨、骆驼、奔马、公牛,都表现了生命勃发的激情和博大雄浑的精神境界,特别是他近几年在疫情期间创作的作品,那些胡杨、骆驼、奔马的意象,具有一种崇高悲壮的美感,不朽的胡杨、嘶鸣的骆驼、呼啸的奔马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的不屈精神。

  总之,张录成的大写意绘画具备了简劲笔墨、意象造型与自由境界,为当代中国大写意绘画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我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和研讨会进一步在中国美术界推广大写意精神,以期产生更多更富有时代精神的力作。

 

  ★尚辉表示,今天在国家博物馆看到张录成先生的大写意展览,让我对当代中国画发展有关写意的问题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看了张录成的作品,感受最深的就是,大写意不仅仅来自于一种绘画的方法、一种观照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艺术主体有没有气象,有没有宽广的胸襟、有没有豪迈的精神。即使掌握了像梁楷那样的大写意笔法,如果没有内在不吐不快的精神或情绪,也画不成大写意。

  “写意”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无论是小写意还是大写意,在艺术语言上都是以笔墨为根基。大写意的前提是对中国画笔墨基本功掌握的程度,如果没有对笔墨基本功的掌握或没有深厚的笔墨根基,那大写意永远都不可能画好,不仅是大写意画不好,小写意同样画不好。

  看到张录成的作品我非常高兴,我相信他并没有过多受到学院派的影响,正是如此,所以他很少受到现代性视觉污染。他能够通过自己的内观系统来表现奔腾的马、表现戈壁和沙漠,以此来体现他的精神。所谓大写意的笔墨正是内观精神的一种体现。我也非常喜欢张录成先生画的群马,画家豪放的精神和具有野性的自然对象构成了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它能够获得精神的一种承载。

  张录成先生今天的展览作品虽然不是很多,但是画册里面给我们展示的有很多很好的作品,也包括一些2010年前后比较小尺幅的作品。我个人认为不是画家年龄越大作品越好,有的时候最好的作品就在你不经意间创作出来了,所以还需要批评家来进行重新研究和评说才能够确定一个画家艺术创作成就和高度到底在哪里。

 

  ★郑工表示,就中国画来说一般讲两点,一个是远看,一个是近看,“远看取其势,近看取其质”,张录成的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远看取势就是气势的“势”,近看取质,“质”其实就是笔,就是笔有笔力。他的画很有气势、有笔力。而且他的这种笔显然是书法用笔,以书入画。

  在大幅画面前,我们有时会被一些局部的东西所吸引。有的时候可能会琢磨作者这一笔的来源和走势的问题。比如这一笔哪里起笔,它的一种发展、延伸,最后他是怎么去收的?古人观画看笔墨的时候经常从落笔处和收笔处去看,就像写字一样,最后怎么收?收笔和起笔处,在整个过程当中的气势是如何打开的?这时候你观看他的画,就完全跟着他的笔墨走。

  其实站在张录成的画面前的时候,很少会想到他到底画的是什么,是胡杨?是骆驼?是马?是牛?我觉得好像都不是很重要。他的画是一个气场的问题,是一个笔墨的问题,是笔墨当中那种气度和气势。了解到张录成长期在军队创作,我就想到他的这种气势是从何而来的,他的那种气场是从何而来的,这其实和人、和主体是密切相关的。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格局,有什么样的气场就会有什么样的作品。张录成画中的这种气势可能和他的经历有关,不仅仅因为他来自新疆,在戈壁滩上长大,再加上军队熏陶的一种气质和气度,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构成画面特殊的一种品质,是很吸引人的一种品质。

 

  ★余辉表示,我对张录成先生还是满怀期望的,能够在新疆这个地方坚守下来,出这么多的力作,我想是有一番艰辛过程的。张先生在新疆待了很久,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岁月沉淀对他的画作是十分有益的。这也赋予了张录成老师的画另外一个使命——就是与边塞画派有关联。

  我认为,到了他这个年龄和他这个经历,特别在新疆待了这么长时间,应该建立一个边塞画派,我们现在就缺这个。西北画就画到长安为止,真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古代有边塞诗、边塞诗派,这个之后边塞的文化就落寞了。张录成如果可以带头把边塞画派搞起来,一些志同道合,有共同审美情趣的画家集聚在一起,势必会发挥出更大的能量。

 

  ★朱万章表示,像张录成先生大写意的绘画,在最近这十年的中国画当中并不是特别多见。通过看他的展览提纲,看展览的展品,以及今天看到这个画册,我大概归纳出以下特点:一、古道西风;二、抽象和具象相结合;三、将浓墨和重彩相结合。有的大写意有点小家碧玉似的感觉,不是很大气。而我们看到张录成的大写意是雄壮、雄强、雄伟之气,是一种吞吐的气概。这样一种气概可能跟他所生活的环境,跟他自己的胸襟和自己的格局,跟他人生的履历是分不开的。他作品的大气更多表现出了大写意的最高境界。

 

  ★许向群表示,张录成先生的大写意作品是当代丝路艺术的一个典型案例,他有这种理想,要让丝路艺术通过大写意的方式能够在国内有所影响,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张录成先生的水墨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为诠释当代丝路精神方面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张录成的作品中透着很深厚的文化自觉意识。在传统与现代观照当中能够抓住丝路关键点,在文化思考和文化坐标的选择上是非常明确的,是非常有高度的。丝绸之路有丰沛的历史遗存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沐浴在丝路文明阳光之下的张录成与丝路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方水土养育了他,他以弘扬光大丝路艺术为己任,以具有文化符号的马、牛、骆驼、胡杨凝结为一种精神符号,通过笔墨语言、绘画境界、审美风范的开掘与拓展,构成了丝路的文化灵魂与时代风貌。

 

  ★吕国英表示,张录成先生的画作有丝路写意之誉,更有大美生命之美。观其画展,读其画境,远看近观之间,似有一种巨大的张力拖曳其境,又醉美其中。他以灵慧的心性自觉、敏锐地感受时代的脉动,以“大”审美创作出了一批“大”作品,为时代气质立象、为时代精神放歌。

  张录成先生笔墨下的牛、马、胡杨、骆驼,既非任意随处,更非孤立存在,而是矗立于人类四大古文明交汇地域的文化风物。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并延续至今的文明,丝绸之路不仅是文化摇篮,也是唯一浸润、交融世界四大古文明的神途圣域。

  张录成生于酒泉,那里是汉代河西四郡之一、丝绸之路重镇,是敦煌艺术的故乡,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其年少之时就受环境熏染,志寄丹青,自此在广袤无垠的西域大地观云天异象、寻经典遗址几十载。作为在这片神奇土地、文化厚积之地成长起来,并将此独有地形地貌与文化风物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家,张录成先生所创作呈现的艺术作品,自然就有了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