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
于春花绽放间丰盈城市气质
栏目:北京大视听
作者:朱玲珑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本土文化与城市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契合点,是文旅融合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据此,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交通广播精心策划《徐徐道来话北京》“春光微线路”系列节目,聚焦京城“名片式”花卉,将专业科普、旅游指南与故事化讲述巧妙结合,在游览特色春景中摸索千年文脉,用灿烂古韵点缀城市风貌,实现服务本位与价值引领并举。

  正值春日,北京变身为一座百花绽放的花园城市。春花,是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灵动角色,也具有文化使者的重要身份,成为窥见京城深厚底蕴的一扇窗口。《徐徐道来话北京》“春光微线路”系列节目通过说书人徐德亮的讲述,带领听众踏上赏花之旅,在了解海棠、梨花、丁香等植物知识之外,讲述与春花有关的北京城人文历史,强调花卉背后的意义承载,还提供全面踏春赏花指南,丰富受众的现代出行游玩生活。

  春色绽放正浓,花卉争奇斗艳。《徐徐道来话北京》在讲解花卉生长时令和外形特征同时,重点挖掘地域文化与描绘时代画卷,凸显出“京花”背后的京味文化魅力。清丽雅致的海棠花海既具有苏轼、张爱玲等著名文人笔下的平淡清和之美,也见证了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城墙建造维护的陈年往事,流露出才思怀古的文雅气息;梨花之旅勾连着明代寺庙智化寺的足迹,配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京音乐,追溯出古时家庙和祠堂建造界限分明的由来;纤巧灵秀的丁香牵引出法源寺从清代、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筑变化,解读出寺庙在战火纷飞中庇护祈福的人文内涵。纵使斗转星移,斯人已去,节目仍可带领听众探访赏花胜地,聆听古建筑空间里的人物回忆,回望经典的历史事件,在娓娓道来中拼凑遥远的遗迹碎片,还原这片土地曾经的样貌与辉煌,解码时间刻度上的北京坐标,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花草,一方花草滋润一方生灵。《徐徐道来话北京》描绘出的春花图景,不仅是陪伴北京城经历岁月长河的守护者,亦是助力城市居民享受幸福生活的见证者。节目将休闲需求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深度激发自身服务功能,推介多元赏春线路和各类景点,并融入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的多元面貌,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北京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工程师李洪波介绍海淀区樱桃的种植历史,辨析“樱桃花”和“樱花”的区别,并根据园林植物特殊的养护方式提醒市民在游玩过程中不要随意采摘食用喷洒过农药的樱花,考虑游客的健康安全,同时推介海淀区杨家庄村、四季青镇等“樱桃种植基地”供人们探访观赏;28种海棠竞相开放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率先试点拆栏透绿,成为本市第一个无界公园,形成了公园与道路之间的自然过渡,真正做到了标准化、便捷化、人性化的服务水平,实现城市与美景的无缝融合;与郁金香结缘48年的中山公园既承载着中国和荷兰两国人民的友谊,也独运匠心地采用了传统文化中沙燕风筝、鸭子、水波纹等图案设计,邀请游客共赴一场繁花盛宴。在花香四溢的春天里,节目打造出北京身处花丛的亮丽形象,让听众接受审美的洗礼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满足了现代人渴望回归自然的精神需要,描绘出对现代城市文旅发展的诸多憧憬。

  春日百花盛开,厚植价值情怀。《徐徐道来话北京》“在编创过程中引入并贯穿故事化叙事思维,并借助权威专家解读与史料分析,用声形共情建立听觉内容与受众之间的交互沟通,以深度与温度坚持做好价值引领。如节目细节性刻画了朱德的兰花情结,讲述他在工作繁忙之余抽空前往中山公园,嘱咐工作人员保护珍稀兰花,常办花展让群众欣赏的故事,以及对兰花品种开发、科研培植亲力亲为,致力于让养兰成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和收获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事业的深刻场景,再现了一个将人民放在心上的领袖形象。鲜活真实的声音书写有效引起受众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以声传情深化音频节目的审美品格,显示出行走中的价值基因。

  最美芳菲四月天,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徐徐道来话北京》“春光微线路”系列节目以花为线,用文化铸魂,兼具文旅引荐和价值引领,让人在明媚春光中读懂北京之美。在繁花如影随形的陪伴中,这档优质广播节目以现代性话语讲好北京城的人文历史故事,述说着每个人对文旅发展的新期待,传达出美丽北京的城市幸福感。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