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
打捞大运河河北段的文化记忆
服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研讨会合影

  3月23日,《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研讨会在河北清河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河北省文联主办,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河北省民协、邢台市文联、中共清河县委、清河县人民政府承办。侯仰军、徐岫鹃、任源等领导以及万建中、林继富、郑一民、程健君、曹保明、向云驹、刘晔原、梁勇、谢飞、王露霞、徐建平、刘萍、王律、常玉荣、柴秀敏、张俊敏、杨辉素、王颖、赵杰、谢丙月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侯仰军在讲话中说,运河沿岸的故事经过《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的记录和传播,必将定格成燕赵大地的历史文化记忆,成为研究大运河文化的窗口,对于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汲取民间故事精神价值,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大有裨益。

  河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任源在讲话中说,《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是第一部全面系统汇总河北段大运河民间故事的经典之作,全书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彰显了燕赵文化的优秀品质,对激发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火热实践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的编纂出版是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践行担当,该书的出版拓展了大运河文化挖掘及传播途径,为大运河沿线相关省市提供了一个样本。

  活动期间,与会专家还考察了油坊古镇七彩运河文化景观、清河城市规划展览馆、华夏张氏祖庭等地。

  《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是在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联党组指导下,服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创作项目。书中收录140篇传说(包括人物传说、风物传说、寺庙传说、风俗传说、土特产传说)和故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武林故事)及部分地域特色鲜明、较有代表性的运河号子,共计55万字。该书由杨荣国担任主编,由河北人民出版社于2022年出版。

 

具有三个优点的运河民间记忆

万建中(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选题好。一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指示精神。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恰恰体现了这一特质。民间故事口口相传,本身就是活态的、流动的,就像大运河的水。二是,以往民间故事集都是按照行政区划确定收录范围,比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和《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该书将大运河河北段作为一个文化区域,该区域内的民间故事有着同样的文本属性,它们都是大运河孕育出来的,属于大运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运河河北段祖祖辈辈共同的记忆。

  视野广。一是,所选故事文本与大运河河北段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物产、祭祀仪式、地名等有关,是关于运河沿岸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学化叙事。一些“纪念物”和风土人情已然淹没于历史长河,这些传说故事便成为还原和追溯历史原貌的唯一依据和表达。二是,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极大,从战国一直到近现代,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有故事文本展开极富感染力的历史叙事,运河两岸的百姓关于大运河的口头记忆呈现出历史演进的脉络轨辙。

  质量高。一是既注重选篇的地域性和代表性,又兼顾作品流传的广泛性,该书编纂者站在当地人的立场上进行选篇,显示出强烈的“主位”意识。二是努力还原故事文本的讲述状态,故事文本的叙述语言接近口语的讲述风格,这些书面文本可以很轻易地回归为口头文本。这也得益于编纂者严格遵守民间文学文本呈现的学术规范。除了按惯例提供讲述者和采录者的相关资料之外,还补充了必要的“附记”。“附记”主要描述该故事当时讲述的具体情形,故事与语境的关系呼之欲出。三是体现了编纂的科学性,从故事文本到故事文本的上下文,无不着力于本真性的学术诉求。该书成为研究大运河河北段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口头叙事,具有难以替代的学术价值。

 

建构运河沿岸百姓的生活世界

林继富(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一书建构了历史记忆的世界、精神世界或者信仰世界以及艺术表达世界,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生活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这三个世界,大运河的历史文脉、历史心性和民众生活情感得到充分体现。

  第一,这本书描绘了大运河河北段民众生活的历史画卷。民众生活的历史是通过民间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比如说,故事集中出现了西门豹、曹操、包公、郭守敬、郑板桥等这些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讲述人以故事形式记录了这些历史人物的生活,建构了大运河河北段人民的历史记忆,是一种历史心性的体现。所以这本书是大运河河北段人民的历史心性的图卷。这种图卷充分体现民众跨越历史的共识价值观念,体现了民众选择生活、选择历史的倾向性。

  第二,这本书建构了大运河河北段人民生活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主要是将老百姓对于生活的期望,对于生活中的真、善、美的渴望,对于假丑恶的批判,通过故事讲述的形式体现出来。比如,这本书里提到的桂花娘娘体现的真善美,《紫泉河与顺河楼》塑造了惩治恶人、帮助老百姓的狐仙形象;这本书里也有许多关于庙宇的记录,比如娘娘庙、河神庙等,这些庙宇是信仰世界的展示,蕴含了沿岸人民生活的期盼,建构了沿岸人民的信仰世界。

  第三,这本书展示了大运河河北段百姓生活中的艺术世界。这本书将老百姓的生活世界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故事里的艺术技巧和叙事手法,既有河北人民的,也有中国古今各个地方的。比如,《隋炀帝与大运河的传说》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讲述,这种讲述具有穿越历史时空的艺术追求,借鉴了“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仙道式夸张;还有,《大侠肖好汉的传说》将神奇与夸张艺术手法交互运用,使故事超凡脱俗却又生灵活现。这本书里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是河北人民的,而且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民间故事表现手法的汇聚。

 

树立一个标杆 提出一个命题

程健君(中国民协顾问、河南省民协名誉主席)

  《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该书在专题性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出版方面树立了一个标杆;二是在无形之中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大运河民间文学保护的重要命题。

  为什么说树立了一个标杆?本书主编杨荣国从上世纪80年代参与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到现在正在进行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几十年来,她把民间文艺工作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在燕赵大地上对民间文化深耕细作,积累了丰富的田野作业和编辑整理的工作经验,有了这样一个深厚的基础,才能在民间文艺领域得心应手。其成果,从河北耿村故事到河北段运河故事,都体现出民间文学的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和地域性特征,从文学、历史、民俗等方面彰显其价值,成为我们搜集、整理、编纂、出版民间文学的一个范例、一个标杆。

  为什么说提出了一个命题?我们看这个题目,《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一是大运河,二是河北民间故事。大运河后面的故事我们该怎么做?这本书给运河沿线的民间文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命题:如何讲好运河故事?河北省文联和省民协先行一步,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京杭大运河流经四省两市,除河北外,北京、天津、山东、浙江、江苏,大运河的故事该怎么讲?此外,隋唐运河流经的安徽、河南,故事又该怎么讲?我想,中国民协也应考虑这个问题,组织大家共同来完成这个命题。因为大运河不只是河北的,也是全国的,更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让大运河民间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彩

杨荣国(河北省民协主席、《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主编)

  多年以前,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和我交流时说:大运河是一座民间文化的宝藏,国家十分重视大运河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希望你能结合业务特长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对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的挖掘、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2021年底,为服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党组的领导下,我带领众多民间文艺工作者承担了《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的编纂任务。我们迅速成立编纂委员会,制订编纂方案,全力以赴投入工作。因当时新冠疫情肆虐,人员流动受限,我们组织大运河沿线市、县民协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启动线上视频工作会,共同商定了编纂工作思路、体例、附记撰写、图片搜集等工作。

  本书中收入的140余篇作品,是在一千余篇有关大运河的河北民间故事中精挑细选而来的。如何甄别、如何优选、如何分类?我们着重突出运河特色、突出地方特色,突出口语化,充分吸收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的编纂思想,吸收当代民间文学研究的新理念、新成果,按照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四性”原则编纂,侧重用“方言型”语言忠实记录民间故事,尽可能保持民间故事的原汁原味,更好地反映故事的原貌和地方特色。

  在附记撰写上,我们深入挖掘,积极与故事的讲述者、采录者或者知情人取得联系,深入了解故事产生的相关背景、流传情况、讲述场景等内容,将多方采集到的珍贵资料,精心撰写、打磨,下足了功夫;在插图图片选择上,力求形象、生动、立体地展现大运河的风貌;为了体现本书的民间特色,我们组织部分优秀剪纸艺术家,根据故事内容,构思、创作了50多幅剪纸作品,这些为本书“量身定做”的剪纸插图,使得本书图文并茂、更有价值。

 

西塘七老爷节与清河元侯祠庙会

曹保明(中国民协顾问、吉林省民协主席)

  故事是珍贵鲜活的文化记忆,在故事的发生地,许多故事能找到具体的村落和人,我们要在今天与古老的故事对接,使故事产生新的价值和作用。《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多样性,其中以表现人物与运河的关系的一类故事特别鲜明和生动。河北大运河民间故事人物当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运河水神滕小圣。浙江西塘有个七老爷被称为“运河水神”,大运河清河段滕小圣也被称为“运河水神”,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个人物突出地展现了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

  西塘的七老爷,在当地老百姓没粮食吃的时候,他把皇粮分了,为了不使老百姓背上这个罪名,他投河而死。清河的滕小圣,从小就爱学习,而且尊师爱教,爱家人、爱乡亲,他抨击奸商、为民请命,深受当地百姓的赞扬和爱戴,后因科考失意投运河身亡。西塘的河神七老爷是外地的运粮官,而清河的河神滕小圣却是滕蒿林村的村民。

  《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为我们提供了未来文化发展、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浙江西塘通过七老爷节展示人民对他的怀念,河北清河滕蒿林村通过元侯祠庙会祭祀滕小圣。庙会活动内容丰富,特别是讲故事活动,我想,能不能把元侯祠庙会冠名“中国清河大运河故事节” ?在保持活态传承和鲜明特色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立足河北大运河 讲好燕赵好故事

刘晔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震惊世界的伟大创造,这两个奇迹是我们中国人的“一撇一捺”。大运河贯通南北,实现南粮北运,保护京城,带来了财富,也给原本农耕为主的河北百姓添加了无数职业。商旅云集,不仅带来财富,也实现了文化交流,让大运河河北段两岸的人民生活多样化,由此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运河文化带。可喜的是,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角中,《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出版了,这是第一部着眼于大运河河北段两岸百姓生活的民间故事书,是形象的河北民众生活史。无论是运河的经济价值再现,还是运河文化的引领,都有故事化的表达,其中的道德素质,更是表现了燕赵人的侠义厚道和献身精神,感人至深。《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打开了一个呈现表达大运河文化的全新视角,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长远的贡献。我相信随着大运河文化研究的深入,河北省民协在讲好运河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将会有更大的作为。

 

大运河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突破性收获

向云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充分反映了大运河河北段两岸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运河记忆,生动地描写了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和独特风情,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人民口传的大运河“史记”。

  大运河主体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是大运河历史影响和民间记忆的时空基础。整个大运河遗址遗产、历史沿革、文化流传都有一个从核心到外延的文化圈式扩展和层级累叠,有一个标志性(大运河世界遗产)、代表性(大运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域性(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辨识界定。录入该书的民间故事中:标志性类作品35篇,代表性类作品27篇,区域性类作品70篇。例如,大运河拐弯的问题,过闸、堤坝技术的问题,以及几个重要的技术发明,都是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时有特别描述的。相关民间传说就是民间对这种技术发明、技术突破的记录和记忆。这是民间文学的特色。我们国家的口头传说非常丰富。世界上十几项线性文化遗产,几乎没有一项能够拿出丰富的民间传说,这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地方。

  大运河河北段的成型和千年运营,也塑造和催生了一系列集贸、市镇、城巿的成型和繁荣,造就了一批特殊的行业和职业,也成就了一些特定的运河信仰、民间习惯、人文风俗。这些构成了大运河河北段民间文学的独特母题和主题,形成了民间文学的一个大运河地方景色和流域特色。书中故事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很长,从秦汉到民国,两千余年间所发生的故事都有所涉及,说明人民群众对大运河的集体记忆和口头“史记”贯穿着整个历史的连贯性和贯通性,是大运河史在民间传颂、记录、表达、讲述的民间史,具有历史教科书般的意义。

  建议将《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的做法推广到其他流域省市,最终形成《中国大运河民间故事》。此外建议:第一,大运河民间传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二,将大运河民间文学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运河河北段民间故事的意义

梁勇(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的编纂出版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新的文化元素。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不仅需要物质遗产的展示、保护,还需要盘活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历史活在当下。《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让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展示给世界,让中国的民间故事走向世界。

  这部书从田野调查、全面普查,到相关民间故事讲述人、整理者及编纂过程,密切结合大运河沿线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为编纂同类民间故事图书提供了一种范例。

  书中收录的故事传说丰富了历史记载的内涵和人文情感,比如西门豹做邺令修引漳十二渠、打击地方邪恶势力,在诸子百家中多有体现,《史记》中也有明确记载,但是其中的人文情感和百姓对西门豹的理解很难在史书中反映出来。而这本《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关于西门豹的故事就丰富了历史的情感温度,更便于这个故事的传播。

  书中有些关于大运河非遗项目起源的民间故事,或许就是信史的通俗版。这些关于手艺产生的传说故事,可能就来自非遗产生地,经过世代传播和传承。这些故事就是口述历史。所以,传说中有信史,信史之外有传说。编纂者很好地把握了故事的特性,这也是一种民间智慧,是一种历史的烙印。

 

大运河文化记忆的多维度呈现

杨辉素(河北省文学馆作家)

  《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通过一种最为大众喜闻乐道的形式——故事,为我们呈现出大运河多维度的文化记忆。

  一是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的呈现。生活在运河两岸的人民,依河而居,以水为生,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在运河上劳作、生息,形成了运河沿岸特殊的生产、生活、节庆习俗,既反映了他们自身的生活状态,又寄托了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如“风俗传说”部分中收录的《运河里的蛤蟆不叫唤》《杨柳的来历》《二月二吃煎饼的来历》《黑旗高跷的来历》等故事。

  二是应水而生的信仰呈现。生活在大运河两岸的人民,既享受运河带来的渔利水产、舟楫交通,同时也承受着运河的洪水暴虐,决堤泛滥的种种苦难,对运河产生了敬畏和崇拜。他们虚构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借以表达祈福消灾、趋利避害的情感诉求。如“寺庙传说”部分中的《运河漂来的铁菩萨》《二郎岗》《景州塔的传说》《沧州水月寺的传说》等故事。

  三是因水而变的民风呈现。明清时期,伴随着运河城镇的崛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一万家”,反映在民风习尚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但重义轻利始终是河北人文风气的主流。《西门豹的传说》《赵匡胤的传说》《包公与白脖蛤蟆》《巧女黄三姐的传说》等都传递出河北民风、河北精神。

  四是丰富精美的饮食文化的呈现。大运河沿岸物产富饶,市场繁荣,交通便捷,比如“土特产传说”部分的故事《大运河与东光醉枣》《紫花地丁》《魏县饸饹的传说》《南川楼与沧州御河老酒的传说》《沧州冬菜的传说》《交河煎饼》《仙骨草》等,这里面有菜肴、有美酒、有小吃、有茶韵,在中华饮食文化的长河中,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承载民间记忆 彰显家国情怀

王露霞(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研究员)

  《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以民间故事为载体,深入打捞大运河河北段的民间记忆,为助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奠定了丰厚而坚实的基础。

  首先,本书具有完整的编纂体系。它分为传说和故事两个部分,而且不论是传说还是故事,都属于民间叙事体系。民间的历史记忆主要诉诸于口头传说,这些传说在整合过程中有其自身的历史形态和生活逻辑。

  其次,本书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该书的故事不论是口述者还是记录者都尽可能地保持元文本的原汁原味,保持故事流传下来的叙事方式,甚至包括一些方言土语,尽其所能充分反映故事的地域特色。所有这些努力,对后学者研究大运河沿岸的地域风貌、民俗民风、人情世故、历史变革、文化特征等都具有详尽而坚实的史料文献参考价值。

  其三,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编委会充分吸收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的编纂思想,在编纂理念上大量吸收新时代人文思想,吸收当代民间文学研究的新理念、新成果,为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研究,乃至中国民间文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其四,本书具有浓郁的文学特征。一是题材广泛、主题鲜明。二是成功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彰显了复杂的人物情感,而且具有极高的叙事技巧。三是本书具有极强的趣味性,语言简洁明快、结构严谨,其中处处闪烁着民间的诙谐幽默。

 

活在民间的大运河河北段故事

张俊敏(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一书是基于民间视角,对大运河河北段邯郸、邢台、沧州、衡水、廊坊等地的民间传说、故事乃至运河号子进行调查、整理与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推进大运河河北段乃至中国大运河沿线民间艺术研究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书亮点有“三好”。

  故事好。民间故事,作为口传文学类型之一,是人们对自身历史记忆的审视,对长期生产生活中所积淀的情感体验、道德观念、精神风尚等的表达。《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一书对大运河河北段的民间故事进行整体观照和地域性采录,既呈现了民间对积淀千载的运河文化的历史记忆,又彰显出运河沿线城镇、村落的地域性文化精神。

  附记好。这些附记记录了故事的来源和采录过程,故事家讲故事的场景、讲述状态,有关人物、风物的史志资料考证,民间风俗,等等,附记内容的真实采录为大运河河北段民间故事的进一步研究保存了珍贵资料,充分体现了口传文学采录的科学性原则。附记的采写有统一的规范,但仍清晰地传达出附记作者的不同风格,从中也可以看出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对民间故事的热爱和执着,以学术自觉意识推进了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剪纸好。《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一书采用了50多幅精美的剪纸作品与民间故事相辉映,再现故事内容和场景,剪纸纹样为民间故事的立体(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地域性)呈现做了有力的补充,丰富了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同时,河北剪纸艺术的魅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真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