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书写的规范与笔墨的表现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议题一:关于审读流程

  ●霍玮(发言人):审读评议的基本原则,即“坚持以合理适度为原则,把握好‘文’与‘艺’的关系;坚持以学术规范为准则,把握好纠错与宽容的关系;坚持以切实所需为目的,把握好作者当前文化现状与日后涵养提高的关系”,这是自2019年十二届国展至今不断摸索完善的阶段性成果。“主题性展览”实行“小组讨论→专家评议→作者申议”的“一事一议”审读方式,审读逻辑和过程更加细致严谨。审读依据是客观的,有学术依据的,不是靠经验、凭感觉。审读委员从严提出问题,专家组从宽综合评议,包括用字规范、书写水平、创作文本、书写篆刻材料,以及作者的擅长和实际发挥的考量,都在审读的范围内。

 

  议题二:文字审读的尺度

  ●董倚桥(发言人):文字审读工作不会阻碍和制约创作者的艺术表现力。从性质上来看,审读不是简单地挑错字,而是根据不同书体、不同语境、不同风格做出“一字一议”的不同判断。科学的审读不仅要知有错,还要知无错。审读的严谨性绝不代表教条主义。以繁简字问题、字体问题、异体字的使用问题为例对审读的尺度与标准进行剖析。比如,繁简字不能混用是共识,而简单地以简化字翻转成的繁体字并不一定正确,如“皇天后土”的“后”写成“後”就是硬伤。再如异体字的使用,对于多种异体字写法,应以经典文献、学书范本,以及相关类书、字书等多版本相参为依据做出判断。同时,涉及到不同字体也有不同的判断。总体来说,审读不仅是严谨的、学术的,且充分考虑到艺术创作的表现力和艺术表现的个体差异性。

  ●刘颜涛(对谈人):在“书写的规范”的审读中,我赞同“审读不仅是知有错,还要知无错”的观点。科学的审读取决于审读专家的知识架构、专业素养和审读能力。就我本人参加“中国力量”大展、“伟业”大展和“征程”大展的切身感受,这三个大展不仅体现了审读的严谨,也充分考虑到了艺术创作为本的宗旨和作者艺术表现的特殊性,在书写的规范与笔墨表现上,即在追求书法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上已趋于完善和合理,为今后书法展览机制更加完善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刘照剑(对谈人):审读中面对作品中的古今字、俗字、讹字、异体字等不同类型的文字使用,考虑到文字在历史演变过程的复杂性,审读以不失文字本义并结合文献和历史的约定俗成为原则,兼顾书法创作的艺术性,非硬伤者予以包容,充分体现审委会艺文兼顾的工作理念。

 

  议题三:自撰文的现状与倡导

  ●田熹晶(发言人):古人书法是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并存的,虽然当代书法实用价值退居次要地位,但是依然不可偏废。当代书法也要反映时代、反映生活,那么,抄录古诗文的书法作品是很难达到这个效果的,长期以来重“艺”轻“文”的现象必须有所改变。近年来中国书协提倡自撰文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主题性创作中的自撰文的成功实践成为一个亮点。“中国力量”大展完成了书法创作与时代文本的对接;“伟业”大展完善了一条从文本到笔墨的完整书法创作链;“征程”大展从创作到展览达到了古典意味与时代精神的完美契合。在“人民性、时代性、专业性”的指导下,今后的“主题性展览”“主题性创作”对自撰文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会进一步促进书法家对文化素养的关注和提升。

  ●方放(对谈人):一篇优秀自撰文不仅在于文采,还要有哲学美学思想作支撑,有传统文化的底蕴。文字记录时代和生活,笔墨体验情感和生命。

  ●王金泉(对谈人):命题撰文和实地感受的要求对作者来说是一种新奇的创作模式,我将乡村振兴这一体现时代风貌的命题熔炼为格律诗并书后记,在书法创作阶段也会考虑到基于内容的风格表现。诗文撰写是书法家需要努力学习、弥补不足的重要发展方向。

 

  议题四:白话文的创作与实践

  ●韦斯琴(发言人):书法既要坚守传统,也要与时代合拍。目前的书法创作逐渐变为拘泥于传统的表面形式,而忘记了传统的内涵;书法的艺术表现大行,而文化属性却没有得到重视。长篇白话文的书法创作,选用小楷、小行书、草书更加合适,若是篆隶书则不易识读,阅读体验不佳,也会影响整体美感。

  ●谢少承(对谈人):白话文的创作实践不仅对作者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对于欣赏者也是一种新的体验。书法创作趋于笔墨的视觉表现,欣赏者也渐渐忽视了文字内容而仅仅关注点画效果。以白话文为文本所呈现的书法作品,其艺术水准并不亚于长久以来古诗文的书写,反而更有亲切感和时代特征。书法不能脱离传统,也可展现时代;既要体现艺术性,也要发挥实用性;白话文作为书法创作的载体,是机遇也是挑战,广大作者需要反复思考自然表达与实际叙事的和谐统一。

  ●王亚辉(对谈人):白话文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是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的深层需要,而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表现手段,同样面临着时代进步之下的现代化转型。面对“主题性展览”时,白话文有着难以替代的表现因素和传播力度,然而,白话文的创作也不能局限于朴素的常用语言,而是文本能够体现人的意志、时代的象征,有着振奋精神、传递中国故事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而言,白话文创作应突出思想性和纪实性、投入真实情感、增强叙事能力、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及话语蕴藉性。以文章承载思想,体现叙事,以文字表现信仰、胸襟、情怀,将先烈事迹、时代楷模、先进人物的形象以多样的叙事手段加以呈现,传递感动,传递真情。

  

  议题五:版本的误区

  ●叶康宁(发言人):我在展览审读过程中发现了不少作者对于版本的一些误区,如对古籍影印本、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所有书籍以及名人点校本的完全信服,并针对不同问题分别提出建议以及可靠版本的推荐。古籍在传抄、刊刻的过程中会发生不可避免的讹误,而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也未必就是正确可靠的。建议诗词文本来源可以最新整理本为依据,以古代精刻本为参考;书论画论等的抄录,可以选择最新的校勘本为依据。

  ●刘元堂(对谈人):书法家使用古籍资料时,需要掌握一些目录学、版本学的知识,再对不同版本进行考量和选择。一般来说,以官刻本、初印本为第一选择,较少的偏向私刻本、后印本。在抄写时,可以将版本信息录于款识处,可以有效地避免因版本而产生的如避讳字一类的问题。

  ●程志宏(对谈人):中国书协在提出“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十六字方针之后的历届展览,都要求作者在书写文本上要有权威性、准确性,文字审读专家团的介入,使得作者对参展作品的文本在版本的选择上更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