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发言(二)
  来源:中国艺术报

保护、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

徐粤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万古奔腾的长江孕育了巴蜀文明、荆楚文明、吴越文明等辉煌灿烂的长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熔铸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长江文艺论坛的创办,是文艺评论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以及文艺评论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文艺评论的方式保护、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助力长江经济带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保护、传承和弘扬好长江文化对于探源中华文明历史根脉、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逻辑具有重要意义。长江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主体文化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离不开对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也是科学把握传统与现代、打通历史与现实,把探源中华文明历史根脉与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逻辑统一起来的必然选择。

  保护、传承和弘扬好长江文化对于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目标。新征程上,加强长江经济带建设迫切需要更好地利用长江文化丰沛的文化资源为经济发展赋能。保护、传承和弘扬好长江文化,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网络、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提高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文化参与度和文化影响力,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长江“样板”。

  保护、传承和弘扬好长江文化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文艺作品具有重要意义。遍布在长江流域历史时空和广阔土地上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和文艺精品,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与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结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梳理盘点好长江流域的传统艺术宝库,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推出更多展现和反映长江题材、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文艺作品。

 

荆楚文化在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刘玉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荆楚地域是南方的“中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作为长江文明表率的楚文化横空出世,不仅与中原诸夏文化竞相媲美,而且与西方古希腊文化争奇斗艳。秦汉以后,这里仍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宽松的文化环境和应时的文化机缘,因而得以成为道家的摇篮、禅宗的沃土、南学的中心和新学的重镇,在思想领域、科技园地和艺文舞台也不乏石火电光、奇思妙想和佳构鸿篇。

  荆楚文化在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在政治与体制、思想与学术、文学与艺术、科学与技术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异乎寻常的表现。

  首先看政治与体制。如果说,屈原风骨对中华民族精神锻造所起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楚国首创县制对中国行政建制设置的发凡起例作用,是荆楚文化对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赋能,那么,“湖北新政”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促进、辛亥武昌首义对

  中国制度变革的推动,则是荆楚文化对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显著贡献。

  其次看思想与学术。季梁“民为神主”学说和楚庄王“止戈为武”的理念,分别代表着荆楚文化在中国古代民本意识和人类和平思想形成过程中无可替代的地位。荆楚文化对长江学术乃至中华学术的贡献,突出体现在以陆羽《茶经》为代表的茶文化和分别以“天下禅林出黄梅”和武当成为“第一仙山”为标志的佛道文化。

  再次看文学与艺术。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国作家群体所创作的楚辞,是同《诗经》并峙的中国文学的两大高峰之一。春秋时期楚国乐人优孟以善于摹仿人物声形表演而闻名于世,“优孟衣冠”因之成为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代名词。清代中期荆楚“汉调”偕徽班进京,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看科学与技术。荆楚文化对长江乃至中华科技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以炎帝神农氏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以大冶铜绿山为代表的青铜文化、以毕昇活字印刷术为代表的传播文化、以李时珍《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医药文化诸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