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音乐厅“乐见古典”系列上演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杨晓宇“战栗的弓弦”
无间断演绎伊萨伊全套奏鸣曲
栏目:现场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11月19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任乐团首席、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杨晓宇首次在北京音乐厅的舞台上,为观众演绎比利时音乐家伊萨伊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全集,这场主题为“战栗的弓弦”的独奏音乐会也是北京音乐厅“乐见古典”系列奉上的又一场古典乐盛宴。

  此前的10月21日,杨晓宇刚刚在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无间断极致演绎全套“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此次,他在北京音乐厅再度挑战高难度,以“琴坛泰斗”伊萨伊的7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让观众见识了什么是“小提琴演奏天花板”。尽管这套曲目中的“第三”和“第六”经常作为音乐会返场曲目,但整套曲目被不间断地完整演绎却很少有演奏家去触碰,尤其是其中的“第七奏鸣曲”更是杨晓宇在北京舞台上的首演。

  偌大的舞台,只有一人和一把琴。“战栗的弓弦”是这场音乐会的主题,更是希望观众从演奏中能感受到音乐本质引发的心灵战栗。音乐会之前,杨晓宇为观众做了简短导赏,说明了作曲家伊萨伊以及这组作品的音乐地位,还有演奏和聆听的难度。七首作品,每首作品都有不同的乐章,连续不断的演奏时间将近一个半小时,无中场休息,无论对于演奏家还是观众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是全套作品不间断地演奏,两首作品中间的大停顿与乐章之间的小停顿对于观众发自内心的喝彩有着很大程度的考验。演出过程中,观众席间没有任何杂音,只有静静的聆听,每首作品的乐章之间没有一次会打断演奏家的尴尬掌声,而每一次应该出现的掌声又都非常热烈和由衷。演出最后,杨晓宇加演一首《红色小提琴》向观众表达谢意。正如现场聆听杨晓宇演奏的作曲家张朝在音乐会后的评价,“今晚台上的一人丰满得像一个世界,台下众多人却寂静得像一个人!杨晓宇一口气演奏七首伊萨伊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征服了全场!”

  “用一场独奏音乐会无间断演绎伊萨伊全套小提琴奏鸣曲,并非是为了炫技,而是想完整地表达作曲家的本意。”杨晓宇说,“无论从理论、表演还是可听性、趣味性来讲,这套曲目可以说是小提琴或者说西方音乐的一个缩影。”相比来说,全世界的小提琴家演奏帕格尼尼24首的人可能不少,但是演奏伊萨伊全套小提琴奏鸣曲的却不多。杨晓宇之所以能完美地准备并演绎出来,完全仰赖于其多年不

  懈的积累与坚持。杨晓宇感慨道,“这个积累的过程除了技术之外,还要有年龄和阅历的积累,以及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对人文历史、作曲家写作的乐思以及音乐理论等不断积累与历练,演奏家既能准确地完成作曲家的本意,又能阐释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进行完整的作品阐释。正是认知世界的范畴变宽了,演奏家跟作曲家有了更多的共识,这个过程也是演奏者和作曲者成为知己的过程。”在杨晓宇看来,伊萨伊作品带给他最大的困难和挑战,就是作曲家的乐思和每部作品之间都非常独立,而且题材范围很广,从最开始的向巴赫致敬,到第三和第六奏鸣曲这类拥有现代主义气质的作品,再到第七奏鸣曲,又代表了作曲家在生命最后的时期对自己的一种突破,同时也代表了他一生当中写作的精髓和他想要向世人展示的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杨晓宇可谓少年成名, 11岁时便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跟随中国小提琴教育泰斗林耀基学习,13岁就开始了他的演奏生涯,14岁便创下了全国年龄最小协奏曲专场音乐会演奏纪录,16岁荣获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冠军,被誉为“不可多得的天才”。在进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之前,杨晓宇的身份是一位独奏家。从2010年到2018年,作为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首任首席,对于他来讲也是无与伦比的人生体验,与众多世界著名的指挥家、歌唱家、独奏家及乐团的合作,拓展了其艺术眼界,提炼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看法,这是杨晓宇人生中非常宝贵的8年。而目前,杨晓宇回归独奏,也担任指挥工作,他认为,作为艺术传播者,有义务和责任引领观众欣赏水准的提高,并不断地向大众推荐和演奏新作品,“就像去给沙漠洒一滴泪,虽然很快就干了,但你要不去做的话,观众可能永远停留在这个欣赏水平中,而我每一次演出都会尽全力去演奏、去学习、去挑战,为观众们呈现最好的状态,这也是我不会干涸的创作源泉。”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