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发言(二)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万镜明
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研究员

关于高校美育的两点思考

  首先,美育是无功利性的。如果将美育理解为艺术教育和能力培训,就带有了很强的功利性色彩。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就可以成为特长生,在中考或高考时具有加分的实用价值,凡此种种,目标指向很明确。这不仅削减了艺术美的内涵,也违背了美育的初衷。而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时期,经过多年被动应试的学生们正应该摈弃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形成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树立起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所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是非常科学的。美育并不是简单的艺术技能训练,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从而提高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不应带有任何功利性。

  第二,美育无处不在。高校的学生不一定都有特长,但应该都有各自的兴趣。他们带着兴趣学知识,在知识中找到兴趣的依据,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可谓寓乐于教;同时,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活跃的校园氛围对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兴趣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每位教师的授课风格、行为举止等都是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可谓寓教于乐。美育的作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它不具备功利性,也没有单纯的因果关系,但它却是学生们健康成长、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

 

衡正安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一级美术师

东西方文化视野下的高校书法美育

  1840年之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从此我们走上了一条奋发图强、全面向西方学习之路,显然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因为当时面临着亡国灭种之境。180余年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从当时的积弱积贫到目前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使我们真正站了起来,富了起来。然而,与此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也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强势的“现代文化”使我们浸染其中而不知。人类历史告诉我们:国家是可以灭亡的,文化更是可以断层的,而美学思想是文化的核心精神。所以,今天我们必须站在东西方文化的视野下,审视我们的教育立场,清醒地看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断层之危,加强传统美育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乃当务之急。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造就了独特辉煌的东方艺术,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不仅是多元、丰富的人类审美精神的需要,更是传统美学思想安全的需要。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是高校接受传统美育最好的切入口,今年美术与书法被教育部列为与一级学科并列的“专业学位”。高校不仅担负着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重任,更肩负着普及、传承、弘扬书法知识的任务,同学们通过书法的学习不仅可以写好汉字、陶冶情操,其中所蕴藏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书法文化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是进行中国传统美学教育最好的范本。

 

穆欣欣
澳门作家,戏剧学博士

美育的前提是真与善

  蔡元培曾经说过:“美育是最重要的、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以美育完善当下的教育机制,让我们的下一代懂得接受美、欣赏美和传播美,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诚然,审美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和感受幸福的能力、人生的快乐有着必然联系。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架构,礼乐传统中的“乐者,乐也”,是使快乐本身成为人生理想和人格的最终实现,既是审美,同时也是人生。

  中国戏曲是一门集传统文化大成的综合艺术,以诗礼乐、孔子“仁学”的基础形成中国戏曲的内涵特质,以及一切以美为依归的外部表现:如表现悲哀时有音韵有节奏的长歌当哭;表现醉酒、惊恐、疯癫时内心外化的身段动作……七情六欲的表现无一不美,是中国文艺最高级的审美形态。谈到中国戏曲的审美,不可忽略的是它以真、以善的创作底色,即情感的真实和对大众、对苦难表现出的关怀和悲悯。美育是关乎心灵的教育,今天的美育不仅让人看到美美与共的审美多样性,更要能让人看到美背后的真与善,以达致的美育目的——在审美过程中修身、修心以“完成自己”,陶冶、造就一个有历史文化意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人。

 

叶志良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二级教授

戏剧的美育价值与美育方法

  戏剧成为校园美育的渠道,一般通过输入性进校园、内生性进校园两条路径。必须了解戏剧综合性、直观性、集体性的艺术特征,认识在戏剧“假定性”中感受生活的真实性、在“现在进行时”中体验戏剧的仪式性、在“集体艺术”中凝聚团队的协作性等方面的美育价值,在此基础上掌握戏剧鉴赏、课本剧、校园戏剧等独特的美育方法。戏剧鉴赏,是指戏剧中的文学性鉴赏和剧场性鉴赏,前者指的是两种方式的分离式鉴赏,后者指的是两种方式的连环式鉴赏,这两种方式,既要植根于它的文学性,更要融汇于它的剧场性,双性一体,才是院校开展审美教育的最佳形式。课本剧是课文和戏剧的结合体,是把课本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戏剧结构、戏剧表演的方式来形象地表达文章内容和主题的一次努力。从本质上来说,课本剧是一种教学方式方法的革命,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校园戏剧是以学生作为创作、表演主体,以音乐、舞蹈、语言、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师生为主要观看对象的业余戏剧活动。校园戏剧是课本剧的升级版,更具艺术的教育性,本来就是一项综合和多元功能的美育工程,是校园整体美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孟建
复旦大学教授,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评估组负责人

跨文化传播的理念嬗变与体系建构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对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极为重要。从传播学意义上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属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在这方面,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是存在缺乏多元共生理念、双向交流不够、尚未形成国际话语表达体系、缺乏精准有效传播方略等不足。为此,在跨文化传播理念和方法上要进行一系列转变:一是要建立多元逻辑、多元共生、多元共识的跨文化传播认识论和方法论;二是要设计出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跨文化传播立体管道;三是要遵从传播规律,增强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四是要将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点;五是要注重与国际组织合作,共同开展文化交流。

 

李川勇
南开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

师生共同体理念下的南开美育实践

  面向新时代教育需求,南开大学提出了“文化传承,以美育公;师生同行,以美培能;诸美并育,智美相融”的美育实践理念。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师生共同体构建为抓手,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构建的美育实践教育体系。

  南开大学积极推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成长”的本科教育,提出“打造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共同体”,塑造师生交流双循环——即以师生交流大循环为核心,辅以师师交流和生生交流两个小循环,推动师师研究教学、师生密切互动、生生互促成长,探索教室内外、校园内外和线上线下融合的无边界教学空间下的一流课程建设,培育“教有幸福感,学有获得感”的教育质量文化,推动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实现“公能兼备、引领未来”的人才培养目标。

  师师交流层面,通过组建校级通识教育教研团队,共建了三个国家级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开设百余门美育通识选修课,完善了美育课程体系。在师生大循环中,强化师生的面对面交流,润心育人,互相点亮;以服务学习的实践形式,以中华诗教、京剧和非遗艺术等为教育内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美学精神;依托智慧书院平台,在充满美感的文化环境中开展艺术创新项目,师生在互动中感受共同成长之美。在学校全向度的美育氛围中,生生互动,朋辈传承,以话剧、竞赛等活动,实现“以美育公,以美培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