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交流(二)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甘霖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陶瓷艺术的海外传播

  中国陶瓷是中华民族光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载体。作为文明的使者,中国陶瓷在海外从古至今都用于饮食器皿、建筑装饰和作为收藏对象。不同时期使用的不同种类瓷器代表了品位方面清晰的变化,对传播区域的物质生活以及文化面貌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以来海外陶瓷学者们围绕“陶瓷之路”展开了广泛的学术趣味研究,尤其是日本学界以三上次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历史学家、考古学者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其中不乏大量的批评观点及研究。欧美以大维德基金会、大英博物馆等机构研究为代表,展开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历史、工艺、纹饰、图像、外销、收藏等的研究并出版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尤其是霍布森、大维德爵士等都参与了中国陶瓷的艺术批评,推动了对中国陶瓷艺术趣味整体品评推广。这种海外学术界对中国陶瓷的热衷,使得中国陶瓷艺术与近代设计艺术运动产生互动效益。

 

张慧晶
土耳其晔迪特派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副教授

孔子学院如何展示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推广汉语、展示中国文化魅力是海外孔子学院的基本任务。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核心。如何在潜移默化中让外国友人热爱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呢?我有几点经验和大家分享:第一,关注国内、国外的华人艺术演出团体,与他们积极合作。积极宣传和接待由孔子学院总部组织派出的“三巡”艺术团,让他们在校园内外进行演出;让艺术团在孔子学院所在的大学增加演出场次等。第二,组织各类图片展、艺术展。我们还会安排针对这些艺术品的专家解说,帮助学生们理解并欣赏中国艺术。第三,组织有关艺术的学术讲座,比如诗歌鉴赏、文学潮流与评论、文学作品翻译、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等。第四,组织学生们参与工作坊等活动,如茶艺、书画、篆刻、剪纸等增强互动性及参与性。

 

金浩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教授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中国古典舞身韵审美之思

  我们要结合历史文化积淀,在美育工作中引领时代新潮流。

  结合我的专业中国古典舞,以一门“身韵”课程来介绍一下美育是如何具体落实到舞蹈教学之中的。“身韵”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来自于艺术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身体语言的追寻与提炼,其内涵与外延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中去寻找它的根脉与血缘,弘扬它对中国古典舞身体文化传承与创造的功能价值。“身韵”在建立不失个性和独特性的审美范式的同时,构成了一种开放式的理念与视域,对中国古典舞特色语言的表达方式、言说特征加以确立,又与时代风貌的艺术话语互释、互补,以释放“身韵”语义的活力与潜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创造性转化为具有启示和引领作用的中国古典舞核心价值的语言系统。其审美之思就体现在中国古典舞身韵“形、神、劲、律”的审美法则上:我们欣赏“身韵”之美,不仅在于身法和韵律,更在于民族精神的领悟与弘扬。

 

蒋慧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曲艺进校园”的意义、路径与方法

  “曲艺进校园”已开展多年,在美育教育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既传播和普及了曲艺艺术,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艺术鉴赏力,也培养了一批有潜力的曲艺新苗。

  结合多年对“曲艺进校园”活动的观察与亲身实践,笔者认为:首先,要在青少年群体中有效传递“曲艺可以这样美”的普遍认知,充分领略曲艺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尽可能地选择不同曲种的经典性作品,并从文学、音乐、表演等不同角度为学生解读其中蕴含的叙事技巧、文学手段以及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正确引导学生了解曲艺并热爱曲艺;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传统曲艺”与“曲艺传统”的差异,要有专业的师资力量指导学生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再次,务必要充分发挥“导赏和品评”的功用,培养一大批真正懂曲艺、爱曲艺的年轻学子,他们是曲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未来的观众、作者、演员、研究人员都将在他们中间产生。

 

林婷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通过戏剧实现“礼乐合一”

  戏剧是实现“礼乐合一”文化观念的重要路径,也是养成健全人格的最重要手段。目前,对“戏剧教育”的认知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为达成某一教育目的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另一种是为培养某一专项戏剧技能而进行的专业教育。如果我们将戏剧教育的目标扩展为通过戏剧活动促进个体身心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共处,“戏剧教育”的内涵与边界就可能得到极大的拓展与延伸。在这一思路之下,考察中西戏剧教育观念的异同以实现相互之间的鉴借;探究戏剧教育的历史性沿革以促进当代戏剧教育的继承与创新;探索戏剧与基础教育结合的方法与路径以促进“大语文”时代教育观念的更新及成效的提升;融合专业戏剧与民众戏剧以加强戏剧与现代生活的内在联系,增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戏剧教育的交流以实现区域优长的互补,这些都将成为“戏剧教育”新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李佩红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教授

新时代戏曲艺术教学实践的创新发展

  戏曲教育、京剧艺术教育,讲究的就是一个“美”字。近年来,上戏戏曲学院不断探索“四双”教学方法和实践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新时代戏曲艺术教学实践创新发展之路。

  双大纲教学。根据学科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制定本科教学大纲,同时增加项目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培养更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双师资联动。在岗教师团队和特聘校外著名表演艺术家和戏曲名家等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丰富学生的学习实践。

  双课堂协同。积极做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强化学生们舞台实践训练,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艺术素质和表演能力。

  双桥梁链接。搭建起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同时搭建起学校与院团的桥梁。学生能登上艺术的大舞台,踏上社会的大舞台,走上人生的大舞台。

  上戏戏曲学院将继续守正创新,延续根脉,牢牢把握京剧艺术教育的根和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让上戏戏曲教育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李铭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一级演员

在戏曲专业课中用好思政这捧“盐”

  在中等职业院校开展思政美育,在戏曲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以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学院以系部专业特色为抓手,开展了“学党史品京剧”系列党课,开展了“奋斗百年征程路,光辉照我永向前”学党史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培养学院各专业学生弘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学校首次以“爱国·京剧——思政美育教育”为主题,走进中小学开展京剧专场讲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粹京剧有机结合;学院还探索与高等院校合作,应邀至南开大学开展《刚柔相济·中国力量——走进京剧之门》艺术讲座,同时与南开大学京剧传承基地合作,共建南开大学中华美育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还以革命先驱陈望道先生翻译首部中文版本《共产党宣言》为题材,创编了《信仰的味道》。通过作品做到思政育人、教化育人,在专业课中用好思政这捧“盐”。

 

付桂生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讲师

溥西园的戏曲美育理念及教学实践

  近代高校的建立为现代美育理念的传入和实施提供了土壤,在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等一代学界领袖的摇旗呐喊下,美育理念与实践得到了确立和有效实施。1917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曲学大家吴梅执教北大开设词曲和中国文学的课程,首次将昆曲内容引入大学课程,揭开了近代戏曲美育的序幕。清华大学建校伊始就开展了艺术教育和文艺社会活动,逐渐确立了通识教育观念下以学生素质培养为核心的美育模式。20世纪30年代,学校成立音乐

  部,在中国音乐课程中开设国剧。1930年聘请了红豆馆主爱新觉罗·溥侗(号西园)来教授昆曲艺术,他抱着“不问初学或缘由根基,一概接受”的态度,在当时颇受学生们欢迎,“师生融洽、成绩乃佳”。时至今日,已有百年办学历史的高校基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美育传统。为当下戏曲校园美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参考,值得梳理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