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唱响文化认同的时代强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将戏曲之美送至天山南北
栏目:文化润疆
作者:肖帅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朝迎天山晨曦,夜沐昆仑月光……

  无论炎炎夏日的南疆,还是冰冻三尺的北疆,只要有兵团人的地方,都会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演职员的身影,他们不是在基层演出,就是奔走在前往演出的路上。日行千里,只是兵团豫剧团演出的一个简单历程……

  2022年上半年,豫剧团已经完成演出近百场,行程5万余公里,观众近7万人……

  奔波千里只为把戏曲之美送到观众身边

  无论距离多远,都要把戏曲最有魅力的一面展现给各族观众,把戏曲之美送到观众身边。

  5月15日早上8点,豫剧团第二演出队30多人乘坐大巴车从驻地昌吉出发,经8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行程近500公里,赶赴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二十二团,当天晚上进行惠民演出。直至22日,连续一周,演出队奔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演出近40场,观众近万人,每天最短行程距离也有200多公里,有时是500多公里……

  5月16日早上11点整,剧团第一演出队15人从昌吉出发,中午1点乘坐飞机奔赴于田县兵团第十四师二二五团,下午5点多到演出地点,7点在一连演出第一场,晚上10点奔赴四连演出第二场,直至23日,在昆仑山下、南疆之南演出近30场,观众近万人。5月23日早上5点从十四师一牧场出发到和田坐火车,当天晚上11点30分抵达第三师五十三团,行程18个小时,不误第二天演出……

  不管每天走多远的路,不管剧场外是骄阳还是夜幕,不论一天3场还是4场,不论演职员有多么疲劳辛苦,演出时长、节目质量、演出准备等环节从不删减。南疆演出点多线长,每天赶场几百公里,有时演员顾不上吃饭就进行化妆准备。兵团豫剧团的演员化妆,现在已经成为下基层演出的亮点,在观众跟前,请观众近距离观看,在两个小时化妆、包头中,让各民族观众接触戏曲,沉浸体验,了解戏曲知识,感悟戏曲之美。演出结束后,凡属剧团用过的地方,不留一片纸屑和一点化妆的油彩痕迹。

  兵团豫剧团演职员有一个共同的认知:观众在没有观看演出之前,看的是你的工作作风。所以在演出前各项准备工作中,要体现出专业性、示范性、先进性,这根植于剧团所有演职员的内在修养。

  兵团豫剧团所到之处备受欢迎。十四师副师长、一牧场党委书记、政委陈力说,豫剧团节目水平高,传统戏曲深受职工喜爱,希望以后常来,让职工在家门口能看到中华传统戏曲之美,增进各族职工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兵团第十四师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办公室主任张伟说,演员们下车就开始化妆包头,很辛苦,很有专业精神,现场观众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兵团第十四师皮山农场居民刘施施说,豫剧团给我们送来了很多精彩的剧目,演员们表演非常投入,观众听了很享受,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

  扎根边疆的“大漠胡杨”

  兵团豫剧团1956年组团于河南洛阳。1958年6月赴京为全国“第四次民政会议”及中央机关汇报演出,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亲切关怀。1959年集体支边投入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历史潮流。从此,在天山南北唱响豫剧,进连队牧场,走边防哨卡,“豫”音绕梁,深得民心。多年来,剧团复排演出及新创剧目800多部(个)。近年创作的《天雪》《大漠胡杨》《枣儿红了的时候》《解忧公主》《昆仑山的儿子》均为展现兵团时代风采和历史厚重之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剧团多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其中《戈壁母亲》参加了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的演出,青年演员张培培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这也是新疆第一朵“梅花”,为兵团豫剧团走出去、扎下去奠定了好的基础。

  润物无声,将戏曲文化之根深扎在兵团各族人民群众的心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兵团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2022年初,按照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安排,兵团豫剧团在元旦、春节前后在乌鲁木齐举办“迎新年兵团戏曲展演月”,在和平都会先后演出《解忧公主》《昆仑山的儿子》《大祭桩》《清风亭》《八珍汤》《泪洒相思地》及折子戏专场近20场,燃起新疆首府传统文化热。近日,兵团豫剧团组织演出队先后赴十四师、一师、二师、三师、七师、十三师演出近百场,不讲任何条件,不顾高温酷暑,不减演出前准备程序,每个环节严谨认真。扎根人民,首先选取的节目要有现代人的审美,兵团豫剧团不仅为此精挑细选了文武折子戏《挡马》《八仙斗白猿》《哭楼》《抬花轿》等数十个,还准备了器乐独奏《赛马》《扬鞭催马运粮忙》及戏曲绝活《变脸》、化妆秀《猴脸》等,既有古装戏曲韵味之美,又有节目现场互动情趣,所到之处,很受欢迎。

  自去年开始,兵团豫剧团就在五十三团第二小学开办“葫芦丝表演班”“戏曲兴趣表演班”,培训效果很好,孩子们均能登台表演《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唱段,扎下去工作初见成效。此次培训是在原基础上提档升级,将扎下去工作做实做好,让基层团场“戏曲热”渐渐形成一种氛围,让兵团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独特作用在基层得到充分彰显。

  走出去引进来,谱写文化润疆之歌

  兵团豫剧团坚持走出去,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专业技术,提升兵团文化在内地的影响力。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兵团豫剧团《大漠胡杨》进京演出两场,《戈壁母亲》进行线上展播。

  今年6月26日至7月1日,第五届中国(黄河流域)红梅戏剧大赛在山东聊城举办,全国共30多个剧种、近百家剧团、150名专业选手参赛。兵团豫剧团选派9名选手参加,获得3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的好成绩。演员们在比赛中展示出良好的工作作风,受到组委会和各省代表的高度好评。此次比赛是兵团第一次组队参加这样高规格戏曲专业个人比赛,不仅提高了兵团戏曲文化在内地的影响力,也通过展示展演和交流互动增加了兵团专业演员走出去的自信。

  近年来,兵团豫剧团与河南省豫剧院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豫剧援疆正在脚踏实地的进行中。聘请专家驻团培训已经持续多年,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提升了演职员的专业水平。为保证戏曲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固定性,经兵团豫剧团党委研究决定,2022年上半年聘请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轩玉亭、郭美金、高红旗、王燕以及河南豫剧院二团的司鼓王奋斗、青年指挥蔡磊等专家来团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除基本身段的训练外,指导演员排练了四个经典折子戏《大祭桩·哭楼》《新白娘子·游湖》《宋江杀惜》《司文郎》。王奋斗、蔡磊带着剧团乐队高标准完成《风流才子》《情断状元楼》的音乐排练,对剧团演奏员进行戏曲锣鼓经训练。通过培训,演职员不仅得到了专业上的提升,更是从老师们身上学到做好人演好戏的精神品质,树立了成为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信心。剧团为虎美玲、高红旗分别颁发了“豫剧团艺术顾问”“豫剧团特聘专家”证书。虎美玲激动地说:“兵团豫剧团班子是一个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班子,作风好,有想法,目光长远,在培训期间我被他们的精神和热情感动着,我是拼着命教,演员们也是拼着命学,每个人都很优秀,我当这个顾问不能白当,剧团所有的年轻孩子都是我的孩子,今后剧团就是我的家,只要孩子们有需要,我随时来兵团豫剧团。”7月13日,虎美玲教授的折子戏《新白蛇传·游湖》《大祭桩·哭楼》顺利完成演出。

  “有多少男人在这里,冰河铁马踏黄沙;有多少女人在这里,长河落日染白发。”这是豫剧《大漠胡杨》中的词,诠释着援疆、屯垦戍边的兵团故事。兵团豫剧团将这种精神带上舞台走向全国走到观众身边的同时,也将这种精神深深烙印于每一位演职员心中;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点燃演职员心中为新疆各族人民唱好戏的火种,他们将继续在天山南北行进,继续谱写文化润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