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浮图:尉氏、鄢陵古塔初探
作者:张利锋  来源:中国艺术报

  尉氏兴国寺塔与鄢陵兴国寺塔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缩影,体现了宋代建筑及佛教雕刻艺术的状况。塔名中有“兴国”二字的古塔在中国各地都有遗存,从历史角度看,其也可为以宋太宗年号而定,也有一种期望国运兴望之意。佛教作为东传番教,在东汉以后,佛教文化和汉地本土儒教及道教文化的相互融合中逐步汉化而又兴盛,佛教的影响面也在建筑及艺术上开始体现出一种东方化趋向,这些都能从一些历史遗存上窥知。

  两座塔的历史溯源及兴建原因

  了解太平兴国古塔我们要从大的历史角度来看。首先,太平兴国(976年-983年)是北宋宋太宗的年号,共计8年。太平兴国的意思就是表示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意思。在太平兴国年间修建的寺塔也多以“兴国寺塔”来命名。其次,塔这种类型的建筑并非中国所有,而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东传而来。塔也是佛教弟子为了保存释迦牟尼“舍利”而建造的,最早以“窣堵坡”命名。在“塔”这一建筑形式的发展上,其实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相互融合的见证。塔也在发展中融合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建筑后出现了诸多形式。比如:密檐式、楼阁式、阙式塔、高台列塔等。宋初,经唐末五代十国的战乱,民不聊生经济凋敝,统治者考虑到对宗教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已改变后周灭佛的政策,开始提倡佛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发展,从而发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的教化作用。

  尉氏古塔位于原兴国寺旧址之上,现寺已毁于历代水灾战火,古塔犹存,目前保护较好。据《尉氏县志》记载:“尉氏县东里许有寺,曰“兴国”。肇自有宋太平兴国中厥,后屡经兵灾,所存唯浮图和废址而已。”现塔身高30.08米,下围为6.8米左右,塔身通体用青砖砌成,砖之间用白灰浆来黏合。比较有意义的是塔身上的砖雕,共有长宽各30厘米左右的佛像砖雕410块,外壁可见有288块砖雕,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该寺塔位于县城东南,现为人民路与建设路交叉口处,交通较为便利。沿建设路北行45公里就是开封市,即北宋时期的京师汴京。建设此塔的目的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般情况下有寺就会有塔,正如上文所述塔的功能是保存高僧舍利的建筑,该塔也应如此。其次,在北宋时期,宋承唐制,沿用“畿县”制度,畿县就是京师旁的县,畿县在地理上离京城较近,有拱卫京师的功能。由于畿县离京城较近的原因,在风俗及宗教各方面也容易受到影响。另外,北宋政府对于佛教的传播也持支持态度,这对于京城及周边或者全国佛教发展及寺庙的建筑影响是较大的。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佛寺也具有一定的宴集、旅游等功能。兴国寺修建有以下几点:一,官方敕建。二,民间供养而建。三,高僧募捐所建。因此,我现在看待研究兴国寺塔应不只于塔本身。位于鄢陵城南5公里马栏镇的古塔也称为“兴国寺塔” 。该塔通体高约27米,为六角形九级楼阁式砖塔。塔有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砖与砖之间也是用白灰浆而砌,该塔的塔身装饰没有尉氏兴国寺塔丰富,但在塔檐之上有砌山花蕉叶状饰物,有一定的装饰效果。鄢陵的兴国寺塔修建的目的应和尉氏古塔相同,其实所有的古塔其修建意义多为相同,其也多为佛教传播的产物。

  塔身砖雕纹饰对比

  由于佛教的东传,佛教建筑在千年的发展演变当中逐渐东方化,其建筑构造样式多变,其中宋代砖塔多仿木结构,仿木结构即仿造宫殿建筑样式而建,运用青砖堆砌出飞檐、梁枋、台柱等结构,这样的仿造使砖塔的装饰独具东方特征。目前国内仿木结构的砖塔较多,比较有名的仿木结构的砖塔有开封铁塔(原开宝寺塔)、少林寺塔林、西安大雁塔、大理双塔等。这些砖塔建设年代不同,但凝结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东西方交流文化传播的缩影。做为古代寺庙遗存,尉氏与鄢陵的两座兴国寺塔都为仿木结构砖塔,但不同的是两座塔在其仿木装饰特点上有所不同。目前尉氏兴国寺塔塔高30.08米,由于基座被水浸淹情况不明,其余九级都有不同的砖雕装饰。塔内及外壁有长宽约30厘米的砖雕410块,其中外壁288块,多为坐佛和菩萨雕像,还有立身雕像若干。其形制多为方砖,内雕圆光佛龛,内以浅浮雕的方法来雕刻佛像,较为精致。而砖雕在塔壁以并列的方式整齐排列,比较有秩序,若细观每一层的排列也不尽相同。这样的排列具有一种秩序美,独具装饰性。类似的情况不只尉氏兴国寺塔有,离此塔较近的开宝寺塔也多见此方法排列。另外,塔璧上还有门形,有拱形还有圭形门,这使塔身的装饰效果更加丰富。由于该塔为六角形在每一层每一面转角处以砖砌柱,有立柱的功能,把每一面进行分割,在光线的照射下整个塔身纹饰呈现得更为美观。塔刹部分为铁制圆形,作为塔顶装饰较其它古塔显得略微简单,但和整个塔身也较协调。再观鄢陵马栏镇的兴国寺塔其装饰较为简单,整个塔身高约27米,为九层,每层有砖砌飞椽,在靠塔壁砌有蕉叶状饰物,在塔身其余处未见有砖雕佛像,塔内因文物保护未能入内,情况不明。塔刹为葫芦状,很具装饰性。通观整座塔造型较为朴素,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尉氏兴国寺塔与鄢陵兴国寺塔距离较近,建设年代也较为接近,因此可以观察到北宋初年京畿路的佛教传播及佛教艺术的诸多体现。

  历经千年的岁月沉淀,古塔作为古代寺庙的遗存,其形制、装饰、历史沿革等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的发展是动态而又丰富的,我们要从古代遗迹的研究中了解一种局部的文化现状,了解中华文化,发掘有价值的信息,由此展开全面的文化艺术探讨才深具意义。

  (作者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