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雄风
作者:杨宏海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天高海阔,潮涨潮落。

  在祖国的南海之滨,有两座举世瞩目的城市,其一是“东方之珠”香港,其二是“改革名城”深圳。历史上,她们同隶属于新安县管辖,山水相连,民俗相通,唇齿相依。

  据1649年版的《新安县志》记载:“新安一面依山,三面通海,民以海为田,以渔为活。”作为滨海地区,这里有蜿蜒不绝的海岸线,早在几千年前,深圳、香港的先民便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主要以捕鱼、养蚝、种植香木为生,而晒盐贩盐亦是其主要的经济活动。早在秦汉时期,新安就已成为渔盐贸易最重要的集散地之一。

  唐代以来,南头赤湾面临的伶仃洋,是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进出南中国海的必经航道,香港的屯门镇则是通往东南亚各国的海上要津。随着航海业的兴盛,海上女神保平安的信仰风行,南宋修建的赤湾天后庙规模盛大,信众甚广。遥想当年,赤湾天后庙终日香烟缭绕,其香火之旺、信众之多、影响之深,在沿海湾区堪称罕见。不但老百姓信奉,连出使东南亚的官员也要至此祈祷。正因为赤湾天后庙影响甚广,故历代“新安八景”评选均以“赤湾胜概”为第一景。

  新安的南头古城,为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大鹏所城与赤湾港、屯门镇,历来都是海防重地,曾在镇海御敌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到了宋、元之后,深圳渔业与商贸日盛,作为新安县衙的南头古城,发展成为日趋繁华的通商城镇,其时经济、文化都得到空前发展。从深圳挖掘到大批西汉到南宋时代的古钱币,可窥见当年商贸繁荣之景象。至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清廷为抵御郑成功的进攻而实行“海禁”政策,令新安县等沿海居民内迁50里,不许片帆下海,使界外地区一片荒芜,遭受巨大浩劫,南头港口商贸遂日渐衰落。

  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虎门销烟,令英国殖民主义者怀恨在心。1839年9月4日,英国殖民主义者驾驶5艘兵船,在赤湾附近的九龙洋面进行挑衅,林则徐属下的大鹏所城参将赖恩爵立即率领师船奋起迎敌,当时新安县令梁星源也率民团来助战。激战五小时,将英国侵略者彻底击溃。这是鸦片战争的前哨战,亦是深圳、香港人民第一次共同参加反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为深港历史留下了光辉一页。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罗大佑的《东方之珠》,唱出了鸦片战争之后香港被割让的屈辱与中国经受的苦难。

  1997年7月1日,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从深圳皇岗口岸跨进香港,五星红旗在维多利亚港上空飘扬,国人终于迎来扬眉吐气的时刻。

  自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深圳、香港经历了曲折坎坷的时代变迁。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为推翻清王朝,以香港为军事据点,在深圳组织反清义士举行庚子年“三洲田”起义,大批深圳客家人参与其中,为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攻占香港。根据周恩来指示,中共南方局指挥东江纵队,化装潜入深港两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从日本侵略者的刺刀底下,营救出进步文化界知名人士、爱国民主人士等共800多人,成功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文化大营救”;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香港招商局负责人袁庚踏海而来,创办蛇口工业区,利用香港外资,先行先试,开改革开放之先河……由此可清晰看到,深圳与香港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历史脐带,以及两地人民对中华民族所作的历史贡献。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一夜春风吹拂大地。在振奋人心的号角声中,中国进入了大湾区时代,一个新的海洋时代正阔步而来。

  深圳、香港临海面洋,具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征和发展湾区经济的优势。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深圳通过与香港、澳门及湾区其他城市合作,建立起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群,未来发展不可限量。同时,历史上大批“惠(阳)东(莞)宝(安)”人迁徙海外,遍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当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人都入籍侨居国。这些漂洋过海、扎根于全世界的华侨同胞们,亦是推动“一带一路”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力量。

  也许是冥冥天意,也许是风水轮回,历史上同属新安县管辖的两块风水宝地——深圳、香港,多年之后一同成为世界级大湾区的核心地带。时至今日,深圳的城市建设、科技发展举世瞩目,而香港回归祖国已25周年,在经历一段风雨历程之后,迎来由治及兴的崭新阶段。伴随着珠江入海的澎湃涛声,万顷碧蓝托红日,凭栏临风现新天。中国南海边的两座城市,如同两颗耀眼明珠,熠熠生辉。

  滨海雄风起兮,湾区勇立潮头。

  曾经写出《春天的故事》的著名词作家蒋开儒,又满怀激情地写下大气磅礴的新歌《前面是海》,由韩磊演唱,歌声荡气回肠:

  “长长的海岸线是长长的臂膀,滚滚的大海浪是滚滚的大爱……前面是海,激情澎湃,前面是海,方兴未艾,圆我美梦,壮我未来,点亮希望,照亮四海。”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省情专家库专家、教授,“时代湾区”专栏特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