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爱、传递爱、唤起爱
——黔西南州音乐文化采风调研散记
栏目:心语
作者:史付红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央音乐学院黔西南音乐文化采风调研小组前段时间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安平的带领下深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进行采风调研,笔者有幸参与其中。这是一场令人难忘的秘境之旅、绿色之旅、发现之旅、学习之旅、成长之旅和领悟之旅。通过这次采风调研,我们不仅对黔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从更加宽广的角度与维度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了这方山水、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

  独有特质是最为珍贵的

  黔西南的神奇无与伦比。漫步徜徉于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景区,我们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中华儿女的勤劳质朴。青翠欲滴如翡翠般的绿色映入眼帘,层层叠叠、形态各异的绿色山峰,此起彼伏的清脆蝉鸣,充满了诗意和祝福的稻田画卷,伴着远处布依族聚居村落的居所和袅袅炊烟,仿佛人在画中游。

  兴义市四季温润、空气清新,其“一城四景”包括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万峰湖和贵州醇国家4A级景区,与城市融为一体。可谓是城在景中,景在城中。气候优势、山水特质,以及聚居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对自然的崇拜敬畏,令人怀着谦卑的心珍惜大自然的赐予,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在这次采风调研中,我们发现黔西南地区有非常优秀的青年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人和传播者,他们有天赋、有优势,但由于缺乏对自身民族音乐文化特征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深刻理解与认知,很容易或很轻易地被其他的演唱(奏)方法或演唱(奏)体系改变和影响,误把“千人一面”或“千人一声”当作艺术的唯一和最高标准与参照,非常可惜地丢弃了少数民族音乐演唱和演奏中最为珍贵的独有特质。

  看来,为少数民族非遗音乐打造表演平台,为少数民族非遗音乐传承人搭建系统化的学习空间势在必行。建立生态、建立体系、建立标准,使青少年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人和传播者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有方向、有目标、有底气、无生活后顾之忧地学习、表演和传播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和民俗,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而且,我们认为学习传承与演出实践直线对接整合,也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生态文化需要个性打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几年前,笔者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公派访学期间,对百老汇音乐剧印象十分深刻。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历经几个重大发展阶段的变迁,在满足美国普罗大众尤其是城市居民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成为了风靡全球的开放式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百老汇音乐剧已形成成熟的文化样态、文化产业、文化工业、艺术标准和商业模式,包括教育传承,如与纽约大学等合作培养人才模式。

  在这次采风调研中,我们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发展创新也有了一些深入思考。对于黔西南州来说,非常需要引进外部的思维、方法、经验和创造力,从而影响、激发和挖掘其内部资源和人才的能力与潜质。

  百老汇各个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规律、优势都是可以借鉴的。可以引进或者培养一批熟悉黔西南原生态音乐文化、当地历史发展和商业模式的文化、旅游管理人才,让他们多方面借鉴国内外有关成熟经验和模式,制定出能够符合黔西南州特质的方案和规划。从宏观到微观,利用多种媒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带领所有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们认识、了解、解读、推介和传播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前世今生,不断深耕、传播和推广,形成和建立局域范围的“音乐+产业+工业+文化+品牌”的网状联动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打造出根植于当地文化土壤的、生发于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内核的、雅俗共赏的、保持自身个性特点的、符合城乡居民欣赏需求的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从而带动和提升整个区域的文化建设和发展。

  发现既熟悉又陌生的美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深刻感觉到,艺术家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城乡,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带动、传播、影响、推广和建立“品牌”的模式之一。很多时候,感知美、运用美和提炼美,需要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也许熟悉会产生麻木、熟悉会产生疲倦,但真正的艺术家具有敏锐的、准确的、强大的、能够发现新鲜事物的感知力和洞察力。艺术家的眼睛、观察的角度和他们的作品,会使人对一个熟悉的环境、场景或景物,产生豁然开朗或如梦初醒的感觉。

  黔西南州的布依族属于依水而居的民族,布依族人的性格和音乐具有水样的温婉、含蓄、害羞、内敛和柔美特质。在黔西南州贞丰县考察的一次午餐中,一盘看似平白无奇的糯米饭令人惊艳并久久回味,让人一下子理解了布依族的音乐。音乐艺术讲究和追求的“余音绕梁”之境界,竟从这盘平平常常的糯米饭中体会到了。颗颗粒粒的糯米在咀嚼间仿佛能够让人体会到酸甜苦辣咸的人生滋味,真味、真趣、真知和真诚俱全,这是一盘令人回味无穷的糯米饭。五谷即道场,饮食即文化,细节现智慧,微处有深意。布依族的歌与乐传达出来的内涵和气质,不正是如同这盘平实朴拙的糯米饭一样吗?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时空流转,聆听匈牙利著名作曲家贝拉·巴托克的经典音乐作品时,我们是否依然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他当年在匈牙利民间采风中经历的真情流露、心潮澎湃和感慨万千呢?

(作者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