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世界与匠人精神
——南池子美术馆推出新展“文与匠”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有限\无限1#(雕塑) 展望

  在古代社会,文人与匠人是两个不同的群体,然而论及他们之间的精神,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正如4月10日至7月9日,北京南池子美术馆推出的展览“文与匠”,不仅阐释了文人世界和匠人精神这个古老的关系,更是对于其作出了当代性解答,就像南池子美术馆这座寓意着悠长历史的苏式园林建筑,承载着古人造园出世的理想和入世居所的现实意义。本次展览呈现杨福东、展望、赵赵3位艺术家的近20件作品,涵盖雕塑、装置、影像、架上绘画。这些作品的到来为这座古典园林注入了当代意识与活力。

  工匠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青铜器的铸造、四大发明的创造、匠人画师的传世名作、鲁班木工的家具,工匠文明创造了光芒闪烁的中国传统文化。若缺失匠人精神,便缺失了整个文明里对精准与工艺、对意志力和信念、对科学和现代的追求,“匠”的意义也会因此走向衰败。在本次展览中,展望以6米高的雕塑《有限/无限1 #》呈现在庭院水池的中央,这件以不锈钢制成、类似于中国传统假山石形态的雕塑与其左右两边真正的假山石形成呼应。“一个是工业生产的‘传统’,一个是道法自然的‘传统’,雕塑上的痕迹是人工敲打的,而中国传统的痕迹则讲究浑然天成,因此在展望的作品里能看到文人传统和工匠传统的区别。”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崔灿灿表示。至于雕塑中未经敲打的光滑的面,则折射出了周围的景观——传统园林的屋檐、走廊、窗棂、假山石,这些景象打破它们原有的排列,现代与传统的对话也就此形成。

  杨福东的《愚公移山》是一部时长46分钟的黑白影像,它源自于“愚公移山”的传说。国画大师徐悲鸿以此为题,所画《愚公移山》成为中国美术史中的经典之作。在这两个不同时代的表述中,愚公精神也有着不同的叙事结构和生动形象。本次展览,杨福东再借“愚公移山”的故事,重新解读这则有关毅力和信念的传说,以黑白影像展开对人性和不断变化的价值观的诗意反思。片中的愚公如匠人一般的执念和持之以恒的劳动,在如今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再次成为一则“神话”,成为了匠人精神的写照。愚公一家终其一生,缓慢、沉思、独处,持之以恒地劳动,在如今乏味和平庸的生活里显得如此珍贵。

  赵赵的雕塑《绑在树干上的玉玦龙》将我们的目光引向更遥远的历史。“玉玦龙”作为中国最早的动物胚胎的雏形,代表红山文化中对于自然力量和体魄的羡慕,也是原始先民的通灵之物和权力的象征。玉玦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最高生产力,是原始农业发达的标志。或者说,从玉玦龙所创造的早期文化开始,技术和文明、权力之间的关系便成为衡量一个时代的表征。

在谈及展览主题时,崔灿灿说:“ 文与匠’试图探讨中国传统文化里延续至今的文人生活和工匠传统。一个是‘文人’对精神世界的传承,例如文人画与文人生活,是一种‘文人精神’的延续和中国文化渊源的象征;一个是‘匠人’,他们在传统社会里秉持着对创造、制作、工艺和手法的探讨,也是中国最早对科学与技术这种理性精神的理解。‘文与匠’讲述了一个延续至今的文化故事,它们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却也因时代与语境的变更。他们通过技与艺的相互映照获得了截然不同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