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银幕传播正史,用电影构建记忆
栏目:观察
作者:马天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强调,“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有着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深厚传统。无数史家跨越时空通力合作,以智识与勤勉构筑起一道史籍长城。正史是对客观历史最为权威的记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权威证据,是构成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内容。清王朝灭亡后,中华民族历史继续发展延续,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救亡图存和建设发展为主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与封建社会的正史有本质区别,但着眼于中华民族史学传统的延续性,党史应该被视为古代正史的现代续写。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正史则是经过辩证去伪的精华,只有认真学习正史,才能具备科学严肃、审慎清醒的历史眼光,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观正确与否,关乎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尤其在今天,对中国历史的诠释、对正确历史观的弘扬,关系重大。什么是正确的历史观?就是主观认知符合客观存在,个人对历史事件、历史脉络的认知,符合曾经发生过的史实。这个认知是经得起检验的,经得起考辨的,经得起证伪的。尽可能完整地传递历史真实,是形成正确历史观的前提。

  近年来,一系列制作精良、叙事严谨的新主流大片陆续推出,受到人民群众广泛好评。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三足鼎立的局面,在美学追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属性,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美好,旨在激发观众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实现文化自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市场回报。如反映抗美援朝历史的电影《长津湖》系列、《狙击手》,以高超的电影语言再现当年的激烈战斗场景,战场环境设计考究、人物塑造生动感人,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可以说,新主流电影在传播正史,构建民族集体记忆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史题材电影可以精准还原历史,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如开创了中国电影主旋律大片时代的“建”字三部曲(《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场景还原度高,真实感人。同样,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影片《1921》,在制作上对细节要求甚高,剧组1:1还原搭建了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博文女校和《新青年》编辑部等建筑。据导演郑大圣介绍:“一寸一寸地看,一尺一尺地量,从实地测绘到模型构建,再用最原始的工艺复原内外墙面的细节——全体主创秉持精益求精的创作理念,用逐块凑齐的真实灰砖砌起阳光下不会穿帮的墙,用逐个铺设的石头手工按出坑洼起伏的路面,让一砖一石拥有了时代的呼吸。”剧组服装间和道具间的四面墙上,贴满了可供查证的老照片,剧组各个部门像“破案”一样拿着放大镜提取细节,还原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城市细节与风貌。另外,由党史专家、历史学家组成顾问团队为影片护航,在高度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开展创作,编剧团队在世界各地档案馆挖掘新史料。在电影《长津湖》的拍摄与制作中,全体工作人员也始终怀着百倍赤诚,力求全情、全景还原这场史诗般的战争。

  正史题材电影积极展现中国话语,构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

  正史题材电影作品立足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依托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传统观念,为中国观众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后盾,因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中国新主流电影向观众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和有别于西方话语中的中国,并随着中国电影影响力的增强而逐渐对世界观众产生影响。中国新主流电影在独立叙事的同时,构建和传递了独立的价值观。例如在对战争题材电影的评价上,有论者力主战争题材电影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反战的,其症结在于对战争性质不加区分。中国新主流电影中的战争题材影片自信地表现中国人民保家卫国、抵御侵略的战争,热情地歌颂革命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同时又表现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正史题材要有意识地表现中华民族历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伟大的人和事,重构和展示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重大历史信息,还应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二者有机整合。从长远发展来看,电影应该展示中华民族的整体历史、真实风貌和精神情愫,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认识历史、认识自己,通过分享集体记忆增强民族凝聚力。近年来比较优秀的中国新主流电影,都是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段,很好地协调了个体成长叙事与国家民族宏大命运的关联,同时又保持较高的可信度。严肃而真实的触感使观众可以沉浸式地体验战争的残酷,迸发爱国激情。

  感同身受,是新主流影片创作美学探索的新追求。人物塑造不再是说教性的概念化模式,而是体现出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价值追求。英雄人物也有喜怒哀乐,也会在面临重大抉择时纠结迟疑,但最终会做出令人感动的选择。由此体现出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情感成为新时代国产电影的深厚底蕴,拓展了主流价值观展示的深度和广度。

  正史题材电影可以拓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渠道

  中国新主流电影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它通过银幕向中国及世界观众讲述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做过什么,现在正在做什么,进而表明这些作为对中国和世界有着怎样正面的和积极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会对观众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倾向产生影响。电影作为艺术品,具备娱乐属性,也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技术层面,主旋律电影应秉承严谨的制作态度。电影的叙事基调应该是严肃的,应该以“正剧”演绎“正史”,克服戏说、调侃等基调。应该通过严谨的叙事,让观众对中华民族历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有一个正确的、清晰的而非扭曲的、模糊的认识。我们要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和教育,旗帜鲜明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坚持正确的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以此指导我们梳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流主线,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同时也应看到,仅仅做到严肃地还原历史还不够,更要用功构建完整的艺术世界,否则故事缺乏感染力,难以深入人心。应该避免对电影中的意识形态做表面化的简单处理,要在描述历史情境、塑造英雄形象的同时再造一个虚构的艺术性空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主流意识形态。中国新主流电影因此才具有更加丰富的层次,有利于观众在与电影的互动中产生更加个体化的情感反应,由此才能完成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和集体记忆的构建。

  了解当代中国,就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就是一本时间跨度大、精彩论述多的经典教材,值得人们认真研读、反复揣摩。坚定对正史的自信,增强对正史的学习,深化对正史的运用,才能让我们从历史中找到通向未来的钥匙,形成全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新时代中国电影应该积极发挥传播媒介的优势,着力传播正史,讲好中国故事,把内容、思想俱正的历史内容传播给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切实将正史内容构建入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作者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研究处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