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注入,用勇气和执着面对每一次创作
作者:高广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1年8月20日, 《只此青绿》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时,我一直站在侧台,观察着舞台装置每一个CUE点的运行是否能按设定准确完成,比任何一次的首演都紧张。直到今年1月23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收官演出,经过了50多场的巡演和15次装、拆台的考验,心情才平静下来。

  现在回忆当初的创作过程,确实艰难,曾一度因没找到最准确的视觉语言而非常焦虑,设计方案出来后又为解决技术问题操碎了心。似乎从创作伊始就走上了一条极具挑战、充满冒险与失败的不归路……追求独特的表达方式,放弃成功经验,寻求突破。与周莉亚、韩真两位导演共同的艺术追求、共同的勇气和执着支撑我们一路走来,这也是我们每次合作的约定。

  创作进程中,编剧通过七个篇章的演绎,挖掘了将“匠人们”对少年王希孟的内心低语,并将自己的辛勤劳作融于丹青长卷之中这个角度,对我触动很大。正是无数的默默无闻与渺小组成了最后的伟大,正是无数的生命精华融合才能超越时间的禁锢,把那工匠精神的虔诚与信念传递到我们面前。这个角度既传递出创作者的情感温度,也让工匠精神的传承有了当下的意义。舞美设计师就是建构《只此青绿》艺术生命中的一员,是工匠精神的具体落实者。

  《千里江山图》的观赏方式:将画慢慢展开,一手拨,一手卷,一章一章观赏,一段一段品味,且行且观,直到12米的尽头。去年4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有幸与主创们一起在故宫博物院咫尺亲见原作。巨大的桌案之上,画卷从层层锦缎中亮出芳容,静观专家们心怀敬畏之心的每一个展卷细节,完全被中华传统文化中独有的赏画方式所打动。以“展卷”为核心视觉想象依据的设计构想逐步清晰。

  舞者即青绿。舞者出画、入画,“舞绘”《千里江山图》的导演构思愈加明确。展卷人作为当下视角的设置,也让我聚焦思考如何建构多重空间,与观众共同完成一次流动的时空穿越之旅。因此,舞美设计必须放弃惯常的提供每个篇章场景的思维方式,也要放弃使用《千里江山图》的图像元素构成视觉主体,更要放弃镜框舞台一切惯常的技术手段,只有自我建立一套演出技术系统,一切从表演出发,方能实现“展卷”意韵。为演出提供独特而灵动的、舒缓而流畅的视觉叙事方式。

  使用转台并非新的技术手段,将地面设计成为多重转台,与空中多重旋转装置组合在一起的使用方式尤显独特。既能准确契合“展卷”的视觉表达,又能产生丰富的时空流转想象。这个想法让我从多个否定的方案中为之一振,立刻制作了一段小视频,非常兴奋地发给两位导演后,马上就得到了认可。短暂的喜悦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深度焦虑……经验和事实告诉我:独特的创意和高难度的视觉呈现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时间保障,而且通常在固定剧场中的驻场演出更易于完成。这时《只此青绿》未来5个月已经不间断排期全国50场巡演,自北京首演结束到南通大剧院首站巡演仅余27天,其中包括拆台、回库、长途运输、装台、剧场合成时间。这意味着只此舞美设计方案没有备选,既要挑战制作技术难度,还要挑战14个城市长途运输颠簸、频繁装拆台,全国50场安全巡演的考验。这无疑是背水一战。

  最后设计方案确定为:地面为四圈转台,最大直径分别是13.20米、10.04米、7.60米、每圈宽度1.40米,中心圆直径1.80米,在电机驱动下时而同方向旋转,时而逆向,时而交错,形成不断变化的舞台空间;空中装置最大直径为10.06米,在三圈同心圆的铝合金桁架上由18台电机带动3块“画卷”弧形板自由滑行、升降起落;同时空中装置上还安装了55支电脑灯,重量1980公斤,加上装置自重达3480公斤,需要10个电动葫芦吊装在剧场建筑顶部。空中、地面两组装置电脑编程、分别由两位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当音乐响起,画卷缓缓展开……空中34个,地面38个,共72个CUE点变化,两个小时的演出中始终与舞者保持紧密配合,定位精准,误差在2厘米之内。舞者与画卷高度交融,成为此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历往我在剧场里完成一个剧目舞美创作使用技术手段数量与难度的历史纪录。巡演至上海大剧院时,《文汇报》曾以这样的标题报道:《〈只此青绿〉“沉浸式”赏画舞台艺术创作迈入新技术时代》。简约而不简单、独特而极致的审美理念被媒体高度关注,观众所表达的获得感、满足感给予我们极大的鼓励,鞭策我们今后继续努力。

  去年4月初,地面4圈转台1:1全部制作完成,安装到东方演艺集团排练厅时,距国家大剧院首演提前了4个月,运行一直保持稳定,方便导演编排动作。但空中悬吊装置就远没有这么乐观,复杂的技术方案由于加工时间短、没有调试周期,虽多次与技术专家论证方案,面对全新尝试仍然担忧。即需要将灯具尺寸、数量、装置整体的承重、巡演拆装结构进行测算,更需要规划如何将地面转台、空中装置、灯光、其他舞美布景、纱幕、边沿幕、大道具等,保证一天半时间内装台完毕。“画卷”最初选择接近丝绢的半透明材质,安装后既难平整又给灯光投射带来很大困难,材质过轻、过重都影响运行的精准和稳定。几次更换材料、加急订购、昼夜赶制……在国家大剧院台湖剧场合成时,面对空中装置极不稳定的表现,大家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有时甚至几近崩溃。所幸这些令人头疼的技术难题,在制作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最终都得到了有效解决。

  《只此青绿》空中、地面复杂的舞台装置,对“展卷”意韵的呈现,也体现了周莉亚、韩真两位导演及导演团队对时空流转丰富的想象力,舒缓而流畅的运动,舞绘出一个个惊艳的绝美瞬间,赋予了舞台装置鲜活的生命力;音乐、舞美、灯光、多媒体、服装、造型设计等各个创作团队对完美呈现精益求精的追求,舞者们高超的表演与舞台装置运动的高度配合……汇集在观众面前的不仅仅是美的画面,或是时空相交所带来的生命感动,更是主创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仰,对工匠精神的积极回应。只此敬畏才对得起传世巨作,只此虔诚与信念才是对自己职业的最好尊重。

  首演之后,观众喜欢,巡演所到之地一票难求,作为创作者非常欣慰。还看到不少年轻的观众身着汉服,甚至应景地穿戴宋服佩饰前来观剧,非常穿越、有趣。通过一次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诚意创作,能够唤起观众强烈的文化自信,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深感自豪。同时,也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以工匠精神,将心注入,用勇气和执着面对每一次创作。有幸成为众工匠之一融于《只此青绿》主创团队,我的工作只是其中一部分。

  (高广健 国家大剧院舞美艺术总监、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只此青绿》舞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