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生动实践
作者:金瑞国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他曾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1月20日晚,笔者有幸观赏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原创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与古人对话,感慨有三。

  一是挖掘文物价值,阐释千里山河。《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18岁时的作品,绘成于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画幅整体气势雄阔,千里江山尽收眼底;局部描绘精细,动静结合,是宋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后人评其在丹青画作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中国书画有其独特的审美与意境,画家常抒胸臆于笔端,展情怀于绢纸。丹青中的江山,来自大地,来自生活,也来自心中。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细腻而生动地讲述了作者作画的心路历程,也概括而形象地展示了青绿绘画的创造手法。特别是天才少年流连祖国山河,贴近百姓生活,悉心习画创作,经过丰富而曲折的过程,穿插篆刻、织绢、磨石、制笔、淬墨等传统技艺,达到天地凝心、万物聚毫、人画合一的境界,最终成功演绎“千里江山”并以身入画的情景设计,令人感怀、感动。

  诗剧基于对文物价值和历史背景的深入研究,深刻阐发中国古代山水画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人文情怀,并深切关联当今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有益实践,是舞蹈家立足传统、心系人民、全情创作的优秀作品,也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传承发展的崭新范例。

  二是创新艺术表现,重构千年对话。诗剧采用时空交错、场景穿梭、情感交融的叙事结构,以《千里江山图》轴为载体,将跨越千年的现代博物馆人与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链接起来,今人情系古代,古人恋念今时。博物馆人由对《千里江山图》的潜心研思,恰然走入王希孟的内心深处,共其度过沥血呕心的创作时光,也真正领悟出了《千里江山图》的倾心价值。舞台设计、场景布置、灯光运用等均围绕“只此青绿”的主题展开,舞蹈动作、组合编排、节奏设定等勾勒出层次丰富的画境,让观众跟随博物馆人的视线,沉浸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和美学意趣之中,流连忘返,达成古代文物与现代社会的精神共鸣,也将延绵千载的文化传统,赋予了蓬勃无穷的生机活力。

  三是协力文化传承,牵动千万观众。《只此青绿》是文博单位与艺术院团、新闻媒体跨界合作的一次成功探索。剧情起始在博物馆“千里江山”丹青画展开幕之际,也是北宋画家王希孟运笔《千里江山图》之时,而结尾定格于观众观展、希孟来寻,无疑是剧情的逻辑呼应和思想升华。现代博物馆人与千年前画家的心心念念,皆为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皆为人民大众的文化滋养与文化认同。博物馆开展收藏、保护、展示的目的,是为了公众的教育、研究和欣赏,博物馆实现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之功能的一个基本途径,就是使自己的观众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观众能从文物中汲取文化养分,增强精神力量,是千千万万如王希孟一样的创作者和万万千千如展卷人一样的博物馆工作者共同的梦想。《千里江山图》在观众心中的永生,正是王希孟的不朽。

  近年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创排了一系列优秀剧目,也积极讲述着文物故事、中国故事。笔者认为,《千里江山图》所代表的文化精神,远隔千里、千年(时空)却又近在咫尺、眼前,始终在千万观众心中,从未消散。

  (金瑞国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