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叫好,也叫座
作者:何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只此青绿》尚未问世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这部剧正在创作。第一次听说还是有点疑惑,因为从名称上,还无法想象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自从在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后,《只此青绿》的口碑就扩散开了,对此剧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强。所以广州大剧院在确定承接此项目后,我们的宣传团队就将本剧定为2021年广州大剧院舞蹈演出季的开幕大戏,进行了重点宣传。近年来的舞剧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包括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孔子》等作品票房的热卖,推动我们剧院开启了“舞蹈演出季”这一新的演出版块,在每年秋季大力引进业内最新或是最受瞩目的舞蹈作品,而主推的重磅演出就是《只此青绿》。

  当时《只此青绿》定于2021年10月15日至17日演出,我们于9月10日开票,开票首日销售达70多万元。在正式演出前的一个月里,剧院官方推广渠道不间断地发布宣传稿件,并在剧院各个广告位铺开硬广宣传,线上线下并举,持续发力。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只此青绿》的影响,我们联络了媒体对周莉亚、韩真导演进行专题视频采访。为了让观众了解更多创作背后的故事,拉近与这部新作的情感距离,我们还特别组织了两场落地活动。一个是主创主演见面会,邀请到了包括两位导演以及四位主演在内的嘉宾出席,嘉宾们除了深度分享了本剧的创作历程,还为现场观众展示了“青绿腰”等舞蹈动作,让观众们进一步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对正式观演提高了期待值。还有一场是由冠名商浦发银行定制的沉浸式互动教学活动,几十位特邀观众身着古风服饰,走上舞台,在主演的带领和指导下,亲身感受《只此青绿》的编舞及舞台魅力。借助《只此青绿》的IP,给浦发银行及其客户一种独特、稀缺的沉浸式体验,这种活动的效果和反响都很好,对项目招商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广州首演后,口碑爆棚,有很多观众进行了“二刷”“三刷”。我们联动深圳滨海艺术中心发布了深圳站的演出信息助力其宣传,并组织安排广州观众乘坐大巴往返,部分观众更是追随《只此青绿》到深圳完成了“四刷”“五刷”,让我们大为感动。这些积极举措,都一定程度地加强了《只此青绿》在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力。

  最终,在销售层面上,随着不断的宣传发酵,《只此青绿》每日的销售额都保持着稳中有升的态势,最终票房闯过了三百万元大关,成为剧院今年票房最好的项目之一。这再次证明了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叫好,更会叫座!而当《只此青绿》正式在我们剧院歌剧厅的舞台上演时,广大观众终于领略到了这部作品的不凡之处。近年来,具有中华传统美学特色的创作逐渐成为演出舞台上的热门选择,许多演出团体的制作都在向中国古典美学靠近,作为场地运营方,我们早已感知到了这一潮流,也引进了一些剧作,但我们觉得《只此青绿》是这股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千里江山图》这一故宫镇馆之宝,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美学要旨,而舞蹈诗剧这一形式恰如其分地具象化了这幅画作,以及背后的人文故事与历史进程。所以,最终呈现的舞台散发出的巨大魅力令看过的观众都不禁拍手称赞。

  我们认为这是一部值得从各个不同侧面解读的作品。比如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舞蹈技艺、舞台呈现的角度,都有丰富的话题拓展,颇具深度艺术价值。《只此青绿》首轮巡演过后引发了大规模的积极讨论,可谓给中国舞蹈艺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甚至可以说大大提振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文艺演出市场。《只此青绿》的走红也再次说明中国传统的东西是可以“出圈”,可以成功走向市场,可以受到大众广泛欢迎的。这给我们今后的创作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首先,就是要不断创新传统内容的呈现方式,广大艺术院团、剧场剧院要能够准确把握住时代脉搏,创作出更加贴合这个时代潮流的优秀作品。中国的传统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取”什么,又该怎么“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只此青绿》就是基于中华传统美学为主要元素的一部创新性实验作品,它以舞蹈这种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呈现,极致地运用了现代舞台光影技术,这些都让观众对这部作品产生近乎真实的“亲近感”,让这部作品散发出与时代、与现代毫不违和的传统之美。其次,要更多关注年轻观众,年轻人是传统的传承人,是中国艺术未来的生命力。过去有观点认为年轻人太浮躁,喜欢的东西太过流行和肤浅。但其实,现在不少年轻人都是非常有想法的,而且很有品位。就《只此青绿》来说,在广州演出时绝大部分观众都是年轻人。所以说,我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能回避年轻人,一方面要了解和研究年轻人的需求、爱好,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艺术,关心传统;另一方面,要尝试用更多年轻的艺术家、艺术人才来担当主力,打造更多青年优秀艺术人才,为中国艺术的未来储备力量。

(何鹰 广州大剧院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