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的三顿饭
栏目:文化行走
作者:张陵  来源:中国艺术报

  “红砖厝里过大年”,春节期间,晋江传统文化街区五店市上演高甲戏、木偶戏。

1

  作家许谋清问我,还记得当年那顿饭吗?

  20多年前,小说家许谋清回到自己的故乡晋江挂职,深入生活,积累材料,准备写一批反映经济发达地区生活的作品。我那时在《文艺报》当记者,自然会追踪报道。许谋清当时已经领头在写一部晋江民营企业家的报告文学,也就带我认识几个参与写作的晋江的作家诗人,其中有文联主席黄良、文化馆馆长刘志峰。这两个人后来成为我感知晋江的向导和朋友。

  有一天深夜,许谋清突然来敲我的房门,说有几个企业家想请我喝酒。我以为是当时晋江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许连捷、林土秋或是柯子江。因为许谋清一直在和我讲他们的故事,并建议我去和他们认识认识,交交朋友。到酒店后才知道是几个年轻的企业家。许谋清说许连捷、林土秋太忙了,约不上。柯子江倒不那么忙,但他晚上从不出门,每天都回家喝地瓜粥。现在这几个,也算是晋江的创业精英了。

  四个人,有三个做运动鞋、女性内衣、男士领带的老板,还有一个生产实用瓷的。他们对许谋清很尊重,一口一个许老师许老师的。他们看来是从别的地方喝完酒过来,并不急着开瓶,只是抽烟聊天,说说他们的发家史。听下来知道他们都有些海外关系,靠着侨资发家致富。从“前店后厂”上手,如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很有实力。许谋清讲了几个段子。说那个做瓷砖的小镇,竖起上万根烟囱,每一根烟囱都代表一个百万富翁;说有个村子嫁女,陪嫁就得50万元;说有一家企业开业剪彩,专门用黄金打造了剪刀,谁剪彩谁带走。这些段子把大家逗乐了。他们说,许老师又在写小说。

  喝酒的时候,上什么菜记不得了,可酒还记得。说是美国加州的葡萄酒,圆瓶装,每瓶装3公斤,一下子上了6瓶,算下来有36斤。这种葡萄酒其实是一种低档酒,品质并不高,现在早就没人喝了,但当时晋江老板们还特别爱喝,一大杯一大口。酒喝完了,尽兴了,天也亮了。架不住喝了一整夜,葡萄酒后劲大,几个老板烂醉如泥,大睡不醒。我和许谋清大概被这喝酒的阵仗镇住了,喝得非常谨慎。量不少,人没倒。许谋清还能揺揺晃晃去结账。

  我很想知道这几个老板发展得如何。许谋清说,破产的破产,跑路的跑路,还有一个累死了,没有一个人最后成功。他们以前都是穷苦农民,突然暴富,成了有钱人,不知学习,不知进取,只会花天酒地,失败一点儿也不让人吃惊。每天都有人破产,每天都有人创业。当年写报告文学的时候,作家们对怎样评价怎样写这些农民企业家,怎样看晋江现象争论很大。后来大家还是往大历史大时代看,才统一了写作思想。他们被历史时代淘汰了,可晋江却挺起了恒安、利郎、安踏、特步、劲霸、九牧王、七匹狼……

2

  我对黄良说,你请的那顿饭,吃得最满意。

  黄良不当文联主席以后,就去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当局长。从一个作家文人变成了政府官员。晋江城市更新,需要拆掉城市边上的老村子、老房子,宽道路、盖新楼。有个“城中村”,豪门府第、大姓祖屋、华侨大宅多,老百姓不让拆,反弹还很激烈。有高人出主意,不让拆,就保护起来嘛。于是政府就有了文化街区——五店市的最早创意策划。黄良就是把这个策划变成现实的执行人。五店市的故事说得有板有眼,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不过,文化效应却非常显著,那就是帮助大家凝聚起一个共识,那就是寻找晋江的记忆,回望晋江走过来的路,激活晋江人心灵深处的乡愁。

  那个时候,“晋江模式”经过不断打造提炼,已经上升为“晋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和福建省长的6年时间里,7次到晋江调研,更于2002年分别在《人民日报》《福建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提出了“六个始终坚持”“处理好五个关系”的“晋江经验”。由此,晋江的经济社会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关于“晋江经验”的解读,我曾和一些朋友讨论过。福建省委党校的专家说得深刻: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大格局看,“晋江经验”高屋建瓴,思考深远。当地企业家说得务实:“晋江经验”就是要我们搞好民营企业,做强实体经济。这是我们晋江人的本分。黄良是干部,说得到位:“晋江经验”推动晋江走共同富裕之路,文化建设得跟上去。

  赶巧那阵子我老在福建出差。黄良便常约我去五店市工地看看,顺便帮他出点文化上的主意。当然,我帮他出不了什么好主意,倒是帮自己来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认识:保护可比拆迁难多了,搞文化街区可比房地产慢多了、累多了。边上有个万达的高档花园,模型做出来,楼花就卖光了。一开工,几十台吊车一齐上,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半年就立起十几幢高楼。五店市这边则死气沉沉,没有什么动静。工地上到处老砖旧瓦,破门框烂木梁,好些是从乡下拆过来的。虽不值几个钱,却像宝贝一样,仔细编了号,小心堆放着。黄良陪我一路走,一路讲解,不厌其烦,如数家珍。我也听不太明白,一个上午听下来,五店市的老房子有明清时期的建筑,但不多,大部分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初期的建筑,跨度不大,也就四五百年上下,修旧如旧地体现了福建闽南地区的民居建筑特点和文化风格,寄托了闽南人的情感和乡愁。

  看我走不动了,黄良才想起肚子饿了,应该吃饭了。不去酒楼饭店,就在工地的食堂。有一座华侨留下来的三层洋楼,临时征来当指挥部。上面二层当办公室,下面一层当餐厅,请了一个农村阿姨每天做饭,也算给几个领导开了小灶。标准的四菜一汤。煎带鱼、红烧肉、白灼虾、炒青菜,外加紫菜蛋汤,米饭管够。桌子是农村常见的四方饭桌,四个条凳围着,每个条凳坐两人。菜一上桌,所有的人一阵狼吞虎咽,话都顾不上说。其实,菜很家常,做得一般,没什么特别。我特别喜欢的是那白米饭,真叫香喷喷,直飘到我的心坎上,一入口就知道是新米。记得我下乡当知青的时候,闻过这样的饭香,一口气能吃上两斤。如今不能这么吃了。不过,那天,我吃了三碗。还可以再吃,想到要给晚来吃的人留下点,才有所节制。

  五店市建成后,指挥部撤销了,黄良回到机关,餐厅关门,这么好的米饭也吃不上了。我后来在晋江吃过许多好饭,再也没有吃过这么香这么可口的米饭。

3

  刘志峰说到晋江不去围头吃海鲜,等于没来。实际上,我多次到围头,也没吃上过海鲜。

  早些年,刘志峰就带着我去安平桥、草庵、张瑞图书法碑林、郑成功府邸遗址、施琅故居。晋江有点文化的地方,他都建议我去看看,说还是看看古人的东西有意思。他还说企业就少去啦,到处一样,没啥意思。我是慢慢听明白了。他是担心我像其他人一样,一到工厂企业就拉广告、写软文,丢文化人的脸,让人瞧不起。

  去年秋天,我和北京的两位作家来开个会。结束后可以安排私人活动,刘志峰说,去围头看个朋友,保证让你们吃到围头的海鲜。接待我们的是老朋友洪水平。他当了20年的村支书,现在还在当。不过,这次他是私人会朋友,比较随意。其实,不管公务还是私事,只要远方来客,他总要带着去参观围头的战地公园。

  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8年,为警告美国人对中国台湾的干涉,打击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嚣张气焰,中央下了“炮击金门”的命令。8月,人民解放军的炮兵部队万炮齐射,一时间几十万发炮弹落在金门蒋军阵地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二三”炮战。如今硝烟逝去,海峡西岸的经济实力早已今非昔比,老百姓都富了起来。围头可能是整个晋江沿海地区最先富起来的一个村子,乡村振兴也走在前头。文艺作品《围头新娘》中那些嫁到金门的女孩子,如今,有好些人拖家带口回娘家住,觉得还是娘家日子过得好。

  往日的战场开发成特色乡村公园,发展文旅产业。公园不大,20分钟就可以走完。面朝大海,天气晴好的时候,可以清晰地看到对面的金门岛。当年炮战的痕迹到处可见。岸炮阵地,散兵掩体,运送炮弹的壕沟还历历在目。还有一条地下坑道,四通八达,颇有战争氛围,能给人很多历史的体验。公园的中心位置,建了一座“八二三”炮战的红色展馆,收集了不少当年的照片和实物。当地文旅部门不断在收集当年的老炮旧炮和炮弹,有些还是从海对面征集过来的,费了不少周折。

  饭局定在一个很不起眼的乡村酒楼,要了一个最大的房间,能看到半个渔村,能看到大海,也能看到金门岛。洪水平脸黑个小,很能聊天。大概什么场面都经历过,话语的信息量很大。中美较量、世界抗疫、北京举办冬季奥运会,还有党史党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都是话题。不过,有几句话说得和他的名字一样,很有水平。他说,晋江人民感谢习近平总书记。他让晋江要抓住实业,坚守本分,真是站得高、看得远。现在世界乱成什么样子,经济坏到什么样子,但是晋江企业稳稳当当、发展顺利,老百姓安居乐业、红红火火,这才叫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突然,他变得满脸歉意:不好意思,有件事忘了说。今天的海鲜,重头戏是吃鲍鱼。各种做法都有,大家都尝尝。鲍鱼是我们家里自己养的,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要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