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篆刻走向大众、走向世界
栏目:奏刀
作者:本报记者 杨阳  来源:中国艺术报

推动中国篆刻走向大众、走向世界

  ——从“‘金石永寿’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第四届院展暨院专题系列展”说开去

江山多娇 骆芃芃

  15年前,中国第一家以创作和研究篆刻艺术为核心的国家级院体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前称)成立。一大批海内外成就卓著的学者、艺术家云集于此,映出了中国印坛史上群星璀璨的一幕。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韩子勇所介绍:“篆刻院是国内最早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招收篆刻艺术独立学科方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单位。15年来,篆刻院在当代篆刻艺术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1年12月30日至1月18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7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以下简称篆刻院)建院15周年,由篆刻院主办的“‘金石永寿’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第四届院展暨院专题系列展——当代名家瓦当题跋邀请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

蒸蒸日上 韩天衡

  “金石永寿”系列展览首次亮相于2008年4月,展览汇聚了当今100多位国内知名篆刻家的500多件用寿山石镌刻的作品,集篆刻艺术、寿山石雕、寿山石“三美”为一体综合进行展示,充分体现了篆刻艺术的特征,在当时引起极大关注。十几年过去,如今的“金石永寿”系列展除了汇集名家作品,还致力于推介印坛新生力量——“金石永寿”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第四届院展暨院专题系列展展出104名当代篆刻家作品,参展作者有篆刻院研究员50人、特邀作者54人,特邀作者中既包括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中青年篆刻家,也有崭露头角的印坛新秀,还有篆刻艺术独立学科建设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代表。此次展览是对篆刻院研究员最新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而一批特邀作者、印坛新秀以及篆刻艺术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参与则充分彰显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指导方针。

道法自然 苏士澍

  篆刻院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还体现在举办“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篆刻艺术精品展”“入古出新——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等系列篆刻大展、联手西泠印社申报的“中国篆刻”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完成联合国指定的中国篆刻履约报告、组织了40多场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近百部专业书籍,篆刻艺术独立学科高等教材《中国篆刻艺术教学纲要》也即将编写完毕……这些行动直接推动了中国篆刻走向大众、走向世界。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代表中国书协宣读的贺辞对篆刻院的工作进行了肯定:“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作为中国第一家以篆刻艺术研究和创作为核心的院体机构,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丰硕的创作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在骆院长带领下,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15年来,篆刻院在学科建设、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文化交流、展览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推动了当代篆刻艺术的繁荣发展。”

  从2017年起,篆刻院开始举办以“入古出新”为主题的年度专题系列展,先后推出“当代著名篆刻家印章临创展”“中华姓氏堂号暨历代篆刻家名号篆刻艺术展”“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提名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等。一年一度的学术专题展,旨在贴近当下,针对篆刻艺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讨论,探索厘清或解决之途,发现和推出篆刻新人,在业界产生了良好反响。“当代名家瓦当题跋邀请展”是篆刻院一年一度的专题系列展的延续,同时也是本次展览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展览展出瓦当原件100枚以及院研究员和全国名家为瓦当拓片题跋的作品200件。由山东九宫阁齐国文字博物馆捐赠给中国艺术研究院的100件齐国瓦当原件也在展览现场展出。

流水今日 明月前身
冯宝麟

  瓦当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战国至秦汉这段时间。早期,以陕西凤翔、山东临沂以及河北易县等地出土的瓦当为代表,及至秦汉时期已遍布各地。这些瓦当以文字、动物、植物图案为主,古拙典雅、天趣横生。“这次我们展出的瓦当以战国时期齐国瓦当为主。齐国瓦当以半瓦为多见,动物和植物的图案居多,文字的较少。齐国瓦当题材丰富,构图生动独特,装饰性很强。”篆刻院院长骆芃芃说,此次专题系列展的目的是通过瓦当纹饰和篆刻作品的对比,找到可以借鉴和挖掘的角度。骆芃芃将此次展览的可借鉴之处归为三类:“瓦当上文字的时间跨度很长,有许多可以借鉴和运用的字例,吴昌硕先生的书作和印作‘道在瓦甓’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文字取法的榜样;印章本身章法的布局有许多可以从瓦当图案布局上借鉴,文字与图案组合也可以借鉴,包括印文与印边的关系处理;齐国瓦当美好而又清新,汉瓦当雄浑朴厚,不同年代形成的时代风格对印章风格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拓片题跋与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位篆刻家必修的本领,拓片的题跋(包括全形拓)本来是早年没有照相机时人们对历史文物的一种记录方式,如今科学技术发达了,便成为中华绝学中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和技艺。在拓片题跋热度不断攀升的今天,研习这种传承方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延续很有意义。”

有万憙 尹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