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的当代转换
——谈王清丽粉彩瓷板画的艺术探索
栏目:非遗
作者:王焕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清丽陶瓷作品《雨林高歌》

  “清赡丽密——王清丽陶瓷绘画作品展”日前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举办,备受关注。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姜宝林、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方楚雄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王清丽的粉彩瓷板画艺术作品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更是对当代艺术创作形式的诠释。

  一个创作型的画家,其作品形式往往是多样化的。陶瓷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其表现形式和方法也多种多样,然而不论是新彩、粉彩,还是釉下青花,首先要解决的是材料工艺属性的问题,其次是画家创作语言的问题。瓷板画和国画一样,都有着对创作者绘画技术的要求,但瓷板画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它自身的材料——陶瓷的性质上,创作者需要熟悉并掌握陶瓷材料的工艺属性和特点,否则就算有再好的绘画功底,也很难创作出优秀的瓷板画作品。王清丽深谙其中的道理,她不断尝试把国画与陶瓷艺术实现完美的结合。她利用自己工笔花鸟的功底,探索陶瓷装饰的各种表现形式,先是从釉下青花入手,然后又转入粉彩瓷板画的创作。相对其他艺术家来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的王清丽有着得天独厚的绘画功底优势,她的陶瓷艺术作品归根结底是源自传统绘画艺术的深厚功底,却又在陶瓷装饰领域找到了新的艺术语言。她的大型粉彩瓷板画《大美雨林》《雨林高歌》《雨林情》等作品展现出了她的绘画实力。首先,她从主观上减弱了作品的绘画性,来体现陶瓷的装饰性;其次,在陶瓷粉彩的装饰语言上,力求用传统粉彩填色的手法,往古朴上靠近,使作品更有传统的国画味道。不管是勾线、构图,还是上色、用料,王清丽都更偏重于沉稳的个性,防止作品画得太新、太艳,以防流于俗调,她在单纯中求丰富、在丰富中求单纯的创作经验也形成了其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

  在粉彩瓷板画新作《竹》系列作品的创作上,王清丽努力去理解陶瓷的语言,解析陶瓷的装饰元素,思考陶瓷与绘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并开始探索如何将装饰性与绘画性用陶瓷艺术语言合理地表现出来。为此,她做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在经验中总结和完善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比如在《竹》系列作品中,王清丽有意识地和以前绘画性的作品风格拉开一点距离,摒弃了纯绘画构图样式,在保留绘画性的同时融入其装饰性,给画面增添了陶瓷艺术语言。《井冈红竹》作品中,为了表现出竹叶的灵动以及在白雪挤压后呈现的一种状态,王清丽每天观竹画竹写竹,先是用工笔画的方式把握竹的精神与品格,然后再用陶瓷艺术语言表现出其装饰性的一面。一方面,强调装饰性的同时要做到避免画面的板和僵,保持绘画作品的生动和灵气;另一方面,在构图上力求保留绘画艺术的自然性,同时还要兼顾粉彩的工艺特点。

  在大型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上,王清丽创作了一系列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为题材的作品,这种题材在以往的陶瓷传统装饰艺术里是极少见的,用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去表现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个人艺术素养,王清丽从自己的性格和意趣出发,常常取繁景,往密处画,并用团块结构来加强整体气势,追求刚强、雄实的审美趣味,把枝繁叶茂的热带雨林和静谧幽深的意境带入到陶瓷艺术创作上,同时她又善于在实中巧妙地用虚来穿插、照应,使画面呼吸畅通、气韵生动。画面气势的形成往往与取景的繁简和虚实密切相关,古人有从实处取气和从虚处取气之说,王清丽在画面上表现的“势”不仅取自客观自然,更是她内心气质的一种表现,富有激情和冲击力。她的绘画语言是丰富多变的,画面结构整体上是雄健大气的,却又在关键处流溢出花卉的委婉、柔和、秀丽之美。

  不断的探索和尝试让王清丽对陶瓷装饰的粉彩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一方面重视描绘对象精细不苟的写实求真,另一方面更强调对描绘对象内在精神的深入体验,以及画家自身情感的一种“意象”表达。她的画面形象参造化天地之妙,繁密的构图与细腻的笔触,形成了一种清丽雅致又不失生动活泼的风格,画面中由内而外给人一种执着、质朴、沉静、雅致的感觉。随着技术的日臻成熟,王清丽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称赞和认可,在那些让人交口称赞的瓷板画作品背后,是她十年如一日的学习和探索,也是她力求完美的努力和追求。

  传统工艺是中华文化基因极其重要的物质载体,不仅传递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充实、更新,以崭新的姿态服务于当代社会。优秀的艺术家往往会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将优秀的传统工艺文化实现当代艺术的转换。无疑,王清丽的粉彩瓷板画艺术探索,成功地实现了传统工艺向当代艺术的转换,为当代陶瓷艺术装饰树立了一个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