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论坛
创新驱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艺未来
——想象与期待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从人文地理学角度谈艺术

高建平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的文艺。19世纪,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以种族、时代和环境三要素来论述不同地区文艺差异的原因。结合今天的情况来讨论,丹纳提出的三要素,可以作出新的解释。文艺从各地的环境中生长出来,文艺的历史常常表现为形成一些独特的中心,当这些中心得到发展,出现中心间的互动,并对周边起带动作用,从而达到整体的发展,即文艺中心的形成对文艺发展具有辐射力。

  一些新的中心会产生有特色的新文艺,进而影响全国。过去几十年来,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发展引人瞩目,成为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在取得耀眼的经济成绩的同时,文艺方面也有一些不俗的成果。深圳的文学、音乐、戏剧等许多方面,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就有了丰厚的积累,走出了一条文艺发展的新路。深圳的文艺,是一种新的都市文艺,一种移民的文艺,一种处于各种文化交汇处的文艺,归根结底是在改革开放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文艺,有希望并正在形成一个新的有活力的中心。

  深圳文艺的发展,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建立新的人文地理学。文学艺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线性的。中心与边缘会互动,边缘有边缘的活力,边缘也会形成新的中心。文学艺术的中心在不断移动,这种移动会成为文学艺术发展的巨大动力。一种纵向与横向结合的对文学艺术历史的描述,才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

 

焕发水墨漫画新时代的新活力

林帝浣
广东省动漫协会副主席、“小林漫画”作者

  在新时代水墨漫画依然能焕发新的活力。“小林漫画”主要为水墨漫画,是从中国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变化而来,画的还是中国画,但会用新的思考方式进行改造,加入现代人的精神、现代人的情感、现代人关注的事情。

  要关注漫画创作的传播因素。看似一成不变的“小林漫画”的格式,实际上充满了我的“心机”和“套路”。我的画永远是竖的,适合手机观看;一旦剪裁我的二维码,画面构图是不舒服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带着二维码转发;我每次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漫画通常只有9张,适合“九宫格强迫症”用户转发,避免他们花时间选择,从而提高了传播效率。

  文艺的创新包括内容创新和手段创新。我曾受中央文明办委托用漫画做了一组宣传海报,还曾做了方舱医院漫画展支持抗疫,我也会把乡村女孩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做成漫画读本进行分发。在做漫画展览时,会注意使用高科技装置加入交互元素和沉浸式体验,使观展不仅是艺术欣赏,还是一次放松之旅。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做衍生品。这是漫画与宣传、疗愈、展览、文创融合的创新。

  策展时选对宣传平台非常重要。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随时随地留意互联网平台的迁移和用户习惯的改变,用户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平台就在哪里。

 

由爆款纪录片《无穷之路》说开去

陈少波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正思香港顾问有限公司总裁

  文艺创新是人心重塑中的重要一环。作为香港事物的观察者、研究者,我认为香港社会正在迎来政治重构、经济重建、人心重塑“三重奏”。由香港无线电视制作的电视纪录片《无穷之路》在内地和香港热播,给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艺创新带来很多启示。

  该片有三个独特视角。一是平视生活。拍摄制作团队始终把目光聚焦于脱离贫困的民众,聚焦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不是简单地讲大道理,而是用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来打动人。镜头朴素而真实,展现的是人性的视角,唤醒每一位受众的同理心。二是重视差异。此片以港人的视角来观察祖国内地的扶贫工作,这种差异化的视角、差异化的解读、差异化的表达能够带来一种难得的新鲜感,制造出视听的张力。三是正视当下。这部纪录片记录的是当代中国,是当下最热门的现实话题,反映了香港社会对国家认同的重大转变,难能可贵。

  在《无穷之路》的异军突起之下,大湾区的文艺创新呈现三个趋势。一是涌现更多心怀中国、关怀当下的创作。二是大湾区的文艺创作必定会立足湾区、放眼全球。大湾区处于中西文化交汇处,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三是推动观念层面的变化,包括国家认同的新观念、国际视野的新观念和创新技术的新观念。

 

通过科技硬实力发展大湾区文艺软实力

胡恩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香港专业艺术团
“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

  大湾区是世界级科技湾区,如何利用科技推动大湾区文创旅游发展,是未来大湾区需要重视的策略。这个策略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大湾区整体文艺水平,通过科技促进文化艺术发展,创造更多人才和创意生态,令大湾区的软实力进一步加强。

  发展软实力必须由教育开始。要把加强教育布局作为首要任务,香港和深圳可以担当更多合作的角色,建立更多以艺术科技为本的教育平台。利用深圳拥有各种科技公司及硬软件优势,致力创新以及培育人才。这样融合科技与艺术的学院若能成事,相信会培养一批既会编程也懂艺术的文艺工作者。另一方面要探讨如何复兴技工,文创产业需要大量技术人才,而技工和工匠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科技”和“人”的结合,必须要通过工艺。

  其次还要留意技术和学术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应该是互动和协调的。大湾区发展文创产业,必须要建立自身的文创人才培育生态,由高端的研发以至中小学的基础艺术文创教育,都要均衡、系统地去进行。近年大湾区已经在推动幼儿教育的创新,但在高端的艺术科技人才开发和科研上,仍然有大量的工作可做。

  未来大湾区文创产业的发展,取决于是否能够建立一个艺术科技教育研发的平台和生态环境,而不同城市应该有不同的重点和发展模式。大湾区若能善用科技创新优势,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厚底子,必然能够创造出更多更有感染力、更加广泛的文艺发展模式。

 

澳门音乐传统与湾区人文创新

戴定澄
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

  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统的延伸。艺术、技术和学术并举的文艺创新研究事项,可以遵从“城市文化——粤港澳三地文化——岭南文化——中华文明”的路线,在本土、地区、国家直至国际的不同层面上进行透视和平衡。

  澳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是西学东传、西乐东渐的首站之一,也是中乐尤其是岭南民俗音乐南移目的地之一,是中西音乐文化的汇聚点。澳门开埠以来的四百余年间,无论中与西、宗教与世俗、经典与民间等各个范畴的音乐,都有较为清晰的历史线索和资料存留。澳门回归祖国后,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定位下,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推动音乐文化不遗余力,而民众更充满音乐热忱,使澳门有着丰硕的当代音乐成果,这些成果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基础底蕴,又有在此基础上自然形成的中西交融、兼容并蓄的气质,在今天的大湾区文化交流中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粤港澳大湾区音乐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何登高远眺、担当使命、更新理念,使得湾区城市在人文创新上互惠互利、相辅相成,最终成为以岭南音乐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重要承载之一,并以此特色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是值得思考和不断探讨的课题。一是设立文化联系机制和专项基金,二是梳理、交流、沟通湾区各地音乐传统文化,三是湾区各城市之间互相延伸艺术活动,四是创办人文湾区艺术通讯刊物,五是鼓励和支持各种类型的人文湾区特色作品创作。

 

青少年成为推动大湾区文艺创新的重要力量

宋达
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品牌总监

  作为“生于深圳、上市于香港、扎根于大湾区”的互联网企业,腾讯一直坚信青少年可以成为推动大湾区密切交流、文艺创新的重要力量。

  腾讯《粤港澳大湾区新青年报告》显示,22%的湾区新青年有多重职业身份,他们更愿意去探索自我、实现创新;在遇到挑战时,他们更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拥有多元朋友圈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 %。在接受多元文化、追求创新、探索自我等方面他们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有助于推动大湾区文艺发展走出特色之路。因此,如何联动湾区各地青年、挖掘湾区青年力量,将是大湾区文艺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腾讯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大湾区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并致力于推动湾区青少年的互联互信,推动大湾区文化的交融创新。2017年开启的腾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营经过几年的迭代升级,已经打造出包含“新科技、新文创、新商业、新体育”等多个模块的系列实践课程,带领三地中学生探索文化与科技的多种可能性,感受最前沿AI与音乐、动漫等艺术的碰撞,鼓励他们用流行的vlog短视频记录传统的岭南文化等。2019年上线的公益平台“腾讯青年行”小程序,以更普惠的形式,面向三地所有中学生开放报名,平台将粤港澳三地乃至全国的诸多名企、名校和机构连在一起,形成了“青少年成长共同体”。

  青年营和青年行给青少年打开了一扇窗,他们从这扇窗里看见了更广阔的天地。当这一代青少年逐渐成长起来,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时,一定能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文艺创新注入新的活力。这些成长在新时代、很早就开始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青少年,就是我们对创新驱动下大湾区文艺创新未来的想象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