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清风沁人心
——观《新时代中华美育故事·第一讲》有感
栏目:品味
作者:胡一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美育,历来为中国文化所重视。近代以来,在蔡元培等先贤的倡导下,美育成风化人的内涵进一步得到强调。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愈发强烈,对美育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就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做好美育工作提出殷切希望。3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和文艺界对美育的重视和投入达到了新的高度。美育的内涵、形式和途径不断丰富,人们对新时代美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不断深化,一股蓬勃的“美育热”正在中华大地兴起。

《新时代中华美育故事·第一讲》海报

  近期,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中心联合视听新媒体中心、技术局共同推出的5G融媒体直播节目《新时代中华美育故事·第一讲》(以下简称“第一讲”),是这场“美育热”的表现,也是其硕果。这个节目对于新时代美育新精神的洞悉以及互联网条件下美育新形态的探索,为美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立意高远、格局宏大,是“第一讲”的重要特征。节目站在塑造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的高度纵谈中华美育,揭示出新时代美育的目标所向、旨趣所在。在开题的短片中,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薛永年,著名画家靳尚谊等诸位先生高屋建瓴、开宗明义地提出美育的问题是文明的问题,是社会人文精神之涵养,是个体人格之完善,从而为这档节目奠定了坚实的美育观。

  在节目中,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首届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高洪所作主旨演讲,以郑锦的《群英奋战》、林风眠的《沿江村落》等中央美院美术馆5幅馆藏作品为线索,回顾了中央美术学院100多年来的美育传统。以中央美术学院为叙述中心的美育史,其实是中国百年美育历程的缩影。美是时代的造物,也塑造着时代的风貌。无论是从延安鲁艺美术系走来的革命艺术家,还是从北平艺专一路走来的艺术名家,都以美育为己任,在融“艺术之我”于“家国大我”的过程中,丰盈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无论是王式廓《改造二流子》里的解放区新气象,还是吴作人《特等劳动英雄李永像》中的新社会新风貌,都以对时代之美的凝练与呈现,诠释了中华美育精神的丰富内涵,也为续写中华美育历史,讲好当代美育故事提供了宝贵经验。

《新时代中华美育故事·第一讲》海报

  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也在节目中作了《新时代,大美育》的主旨演讲。他提出了“大美育”概念并作了理论诠释,从“全方位落地”“实质性推进”和“深层次发展”3个层面勾勒了新时代的大美育格局,从而启发我们把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联系起来,超越于美术创作、艺术教育、美学理论等局部内容之上,认识到美育的总体性、制度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无疑,这也正是踏上“新的赶考之路”的中国,所迫切需要的美育新理念和新形态。

  作为一档全新的视听节目,“第一讲”吸收借鉴了近年来文化教育节目的成功做法,注重用多样化的表现形态完成主题诠释。同时,又从美育题材的内在需要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独特优势出发,作了新的探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呈现样态。节目穿插播出了4部美育故事短视频和4场访谈,内容涉及乡村重建、主题创作、关爱盲童和美术教育等方面,充分揭示出美育对于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独特作用。故事,是当下重要的传播关键词,对于青少年受众而言,更是变“传播”为“抵达”的不二法门。“第一讲”不但讲述了故事,而且对故事里的人进行现场访谈。在故事的多次讲述中,主题的丰富性和表现空间得到拓展,真实感和共情力也大大增强。

《新时代中华美育故事·第一讲》海报

  《再造故园》反映的是贵州雨补鲁、板万村乡村改造实践。从中可以感受到,美育看似很“虚”,但一旦落到大地上,就可以变成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正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品晶在对谈中所说,一个传统村落,既要有传统村落的“形”,又要有传统村落的“神”。美育对乡村振兴的参与,是对传统村落的再造,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再造并非旧物的修补或简单翻新,而是以美育提升村民审美素养、激发其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之后的自觉行动。换言之,乡村振兴意义上的“美育”,是对人的内心尺度的美化,也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再造。

  《美育铸魂》短视频视角独到、意蕴隽永。创作团队把镜头对准了在当年红军走过的高原上开展主题创作的央美师生,而师生们的艺术目光则聚焦在当年长征路上的“红军食谱”与今天的“新时代食谱”。饮食,在中华文化的语境下,本就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义。视频中的故事又巧妙地为其加入了红色精神内涵,以小见大,从当下回应历史,用细节展现时代,在历史现场与艺术现场的融合中,年轻的艺术工作者完成了心灵的洗礼,找到了艺术创作的源头,也回答了“美来自何处”的本源追问。

  《美焕光明》和《美育童真》这两个篇章,以青少年美育为内容,都带有探索和实验性质。《美焕光明》讲述了美育在特殊人群教育中的运用,或者说,美育社会介入的独特方式。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志杰的讲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美育的力量,不但照亮了作为教育对象的盲童的世界,而且照亮了教育者本身。在这个美育场景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得到充分展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界限悄然消弭,“艺术温润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可以照亮我们所有人的世界”。《美育童真》则表现了“高等院校参与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项目(简称“高参小”)的成果与思考。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美育课程要全面开齐开足,但目前美育资源不平衡和美育师资短缺的问题还十分严重。“高参小”致力于教育资源和师资队伍的衔接,是锻造高素质教育者的未来工程,其意义自无需多言。

《新时代中华美育故事·第一讲》海报

  应该说,这4个篇章合在一起,共同展示了“美育”的多方面义项;同时,又针对美育的主体、客体、介质等多个层面,在实践的意义上探索了摆在新时代美育面前的试卷。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讲过:“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他还讲过,“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第一讲”让我们思考的正是美育与生活、美育与社会、美育与民族、美育与人生等大问题。这个节目也让人认识到,只有坚持“大美育”理念,构建“大美育”格局,才能解答时代对美育提出的“大问题”,发挥美育对时代的“大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把《新时代中华美育故事》视为一堂美育公开课。而对于每一个用勤劳的双手构建美好生活的人而言,美育也是一门人生“必修课”。美育是接受也是给予,尤其在用户创造内容的网络时代,美育最终将是“美的自我觉醒”。这个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有了美育的意识,郁郁黄花、青青翠竹,无一不是美的使者;读书上班、担柴煮饭,也可以过成美的生活。

  美是一股清风,拂面而来,沁人心脾,吹散阴霾,让阳光更加普泛地照在大地上,照进人的心灵中。 《新时代中华美育故事》恰如一位称职的听风者,引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造美、识美、赏美、传美。我们期待着“第一讲”之后的第二讲、第三讲……把更多精彩的美育故事带给世人。

  (作者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