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交流发言(一)
  来源:中国艺术报

把民族文艺与时代主题融为一体

张德祥(中国评协副主席)

  民族文艺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新中国文艺百花园中的重要色彩,让新中国文艺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民族文艺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民族复兴精神力量的使命,使命精神赋予文艺以进取的姿态和向上的力量。任何一个民族的文艺要想站在时代前沿,都不可能脱离时代主题。优秀的民族文艺作品在促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进步、促进民族情感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正确认识民族艺术价值。民族艺术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化的地域特征和艺术形式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是作品所承载的思想内容的进步意义。两者相辅相成,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不能把民族艺术的价值仅仅理解为独特的形式而过分强调特色。任何一个民族的文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性,重要的是,如何使这种民族性体现出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转化为真善美的艺术精神。

  民族艺术特色是一种珍贵的艺术资源,把这种艺术资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有机地融为一体,民族文艺一定会借时代东风开出更斑斓的花朵,结出硕果,成为时代的标志。这就要在民族特色与全球化之间找到平衡,相互促进。

 

民族文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意义

刘大先(中国评协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杂志副主编)

  民族文艺的发生发展与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和崛起密不可分。民族文艺的命名以及在学术上的研究学科与创作生产上的组织制度,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秉持的社会主义理念,这个理念的基础诉诸于平等、公正、团结、友爱、共同发展以及最广泛的人民的分享权利。

  民族文艺的历史渊源与当代实践之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为如下五点:一是边地、边民的发现、想象和表述,构成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观的观念基础。二是民族文艺遗产与价值观的转变,使之成为超越族群性和地方性的共有、共享与共生的内部多样性文化动力。三是少数民族新生活、移风易俗与信仰书写,让精神生活与日常生活、族群信仰和国家意识形态之间达成辩证统一,参与构建了新型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四是民族文字改造、母语文学、“民族形式”的创编,凸显少数民族在“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自然选择,体现出国家制度体系中现代文艺标准与美学范式的确立。五是跨境民族、身份话语与主体重铸,塑造出新的多民族共同体的主体形象,让民族文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途径。

 

从深层含义上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次旦久美(西藏美协副秘书长、二级美术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民族文艺创作中的理论指导,是文艺创作者共同的理想价值、美学追求、情感链接和心理表达。在民族文艺创作中,我们需要溯源中华历史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挖掘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人文、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展现共同体意识和文明发展轨迹的重要历史事件,精准识别能够从深层含义上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作对象和内容,用富有民族文艺创作特色和辨识度的美学形式来创作。

  在表达上,要深层挖掘、共性表达,理解时代、有效表达。民族文艺创作如何精准表达、生动表达内容是创作中最为关键的艺术化转变过程,所以就要求艺术家、作家用“内行看得深、外行看得懂”的艺术语言去表述和表达。“内行看得深”,就是在文艺创作领域能够展示学术深度、思维广度和建构创作内容内涵价值的标准;“外行看得懂”,就是任何艺术门类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艺术创作并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要表达中国各民族的共同情感和共性价值。

 

充分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巴特尔(中国评协第一届理事、内蒙古文联名誉主席)

  从历史上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在每一次深度交流交融后,都会产生更加强大、比原来民族更加优秀的群体,不断促进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而民族文艺在这种交往交流交融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元素。

  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依托的两种主要经济形态,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和源泉。在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两种文化互相撞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最终铸就了中华民族丰富辉煌的文明和经久不衰的凝聚力。游牧文化以其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刚劲气质和精神风貌,与中原稳健中和的农耕文化相融合,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地实现了变革、充实和更新,并长期保持着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北方民族文艺作为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民族交融交流交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